品建安文学(5)
2012/8/6 点击数:1578
[作者] 清馨拂台
[单位] 清馨拂台
[摘要] 英雄如春笋林立,“造纸术”发明成功,“地震仪”揭秘自然,“神医”张仲景、华佗诞生;开创历史传记体例的断代史——《汉书》问世;文学上,与唐诗宋词并列的诗、赋、散文,都独具风格地出现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朝代,成为了东汉的标志。回味东汉文坛,最著名的是“建安七子”。
一
东汉近两百年历史,无数才气非凡的人物,留下了许多生动的篇章——
英雄如春笋林立,“造纸术”发明成功,“地震仪”揭秘自然,“神医”张仲景、华佗诞生;开创历史传记体例的断代史——《汉书》问世;文学上,与唐诗宋词并列的诗、赋、散文,都独具风格地出现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朝代,成为了东汉的标志。回味东汉文坛,最著名的是“建安七子”。
品读建安文学,最显赫的人物当属王粲。
位列“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是唯一被封侯的才子。他的文学成就以诗赋见长,我们咀嚼他的诗赋,回味无穷,《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无一不是锻字炼句,风格清丽,卓然大家风范。
这位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幕府名士,出身官僚之家,曾祖父官至太尉,祖父位居司空,父亲也是汉末长史。优越的家庭条件,刻苦努力的读书习惯,使他成就了文学上的不朽事业,不但被刘勰赞誉为“七子之冠冕”,还由于特殊的经历和贡献,也使他成为我国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出身名门,博文强志的王粲,人生故事传奇而精彩。
二
17岁以前的王粲一直生活在都城洛阳,过目成诵使他很早成名。有一年冬天他去登门拜访名士蔡邕,蔡邕慌张中倒穿鞋子相迎,宾客们见王粲年幼体弱,身材矮小时,举座皆奇,蔡邕介绍说:“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战争暴发后,王粲跟随汉献帝西迁长安,曾诏令为黄门侍郎,由于北方战乱不息,王粲未去就职,而是匆匆南下荆州,投奔了荆州牧刘表。因为王粲与刘表同乡,刘表还是王粲祖父的学生,“遭难乱投亲”,也就自然不过了。
名扬天下的大才子来了,刘表高兴不已,本打算招为“东床快婿”,没想到王粲长得丑陋,就改了主意,只叫王粲做了名一般的幕府,这事对王粲打击不小。其实,刘表才能庸劣,量小识浅,日子长了,热衷功名仕途的王粲深感岁月蹉跎,度日如年,是去是留?进退两难。郁郁寡欢的心情,也就自然流露在他许多述志抒情的诗赋之中。
《七哀诗》是王粲的代表作品,反映了汉未离乱和人民痛苦,以及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憎恶。诗人交待了自己离开京城的惨别场面,描写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画面,描写了“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苦难画面,通过这些典型事例,揭露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而名篇《登楼赋》中,起句“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一个“忧”字,包含了王粲十六年寄居荆州的酸楚与无奈。一个“忧”字也是全赋的情感底蕰。接着,诗人写四季秀美景色,透着异乡客地的愁绪;写自己忧思之源来自社会动乱,只身飘零在外,故土难移,“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赋的末尾点明了忧思的内涵,希冀时世早日清平,施展自己的平生所学。可惜,这种期望迟迟不见,痛感所依非人,抱负难展,不由发出了“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转兮”悲鸣!
《登楼赋》与曹植的《洛神赋》一起,被誉为建安辞赋最高成就的代表作。
三
建安13年,曹操兴兵讨伐刘表。刘表死后,刘琮继位,极有政治眼光的王粲,劝刘琮审时度势,大胆谋划。王粲说,今天下大乱,豪杰并起,识时务者方能保全富贵,将军您揣度比曹操如何?刘琮默然无语。
王粲进一步说道,曹操有雄才大略,智谋过人,官渡一战打败袁绍,追杀刘备已经无立足这地,破乌丸,制强敌,用兵如神!您若归顺曹操,曹操一定会感激您的诚意,保您的子孙永享荣华,保荆州百姓免于生灵涂炭,此乃万全之策啊。
末了,王粲饱含深情地对刘琮说,将军,我避乱荆州十六年,期间受到您父子两代人的照顾,无以为报,恳请您接受我的劝告。一番苦口婆心的规劝,刘琮最终接受了王粲建议,归顺了曹操。曹操呢,没费一兵一卒获得了荆州。为了嘉奖王粲劝降之功,授以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又迁军谋祭酒,最后官拜诗中。
有为之士遇到了有为之主。才学卓著,词章纵横的王粲,年青时即言辞明辩,精于数学、棋艺,对典章礼仪尤为熟悉。深得曹操信任的王粲,经常参与朝廷奏议,倾注全力为曹操政权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为魏国的建立规划蓝图,奠定基础。王粲说:“吏服雅训,儒通文法”、“宽猛相济,刚柔自克”,这时,意气风发的王粲自比管仲,他说:“帝王虽贤,非良臣无以济天下”。
饱学之士王粲看重文学的社会功用,他说文学是“人伦之首,大教之本”的事业。王粲后期的五言诗,充满着活力,《从军诗》里说:“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对曹操东征孙权,作了热情歌颂,表现了诗人的政治进取心。而他的赋,篇幅短小,流畅自然,摒弃了汉赋铺张扬厉的写法,以简洁明快的语句,厌恶战争,希冀太平,述志抒怀。
王粲心情高兴时,喜欢模仿驴叫,人们常常因他的行为举止,捧腹不已。奇怪的是,王粲每每学完驴叫,便才思敏捷,笔下如泉喷泻。
建安二十年冬天,王粲随曹操东征,在返回中原的途中病逝。消息传来,整个建安文坛震动了,曹丕兄弟更是不胜感伤,葬礼过后,曹丕站在王粲的墓前说:“促宣平日最爱听驴叫,我们都来学一声驴叫,送他入土为安吧!”说罢满脸是泪的曹丕率先模仿起来,和曹丕前来吊唁的才子们,人人都流着泪,一声接一声地学起了驴叫,嘹唳地驴鸣声,回荡在旷野里,人们痛失良友,心绪久久难平!
葬礼归来,曹植作了《王仲宣诔》,诗中说:“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如和琴瑟,分过友生。庶几遐年,携手同征。如何奄忽,弃我夙雹。”可见,曹、王交情,非比寻常。
40岁的王粲走完了他一生的路,虽说死于壮年,却留下了千古英名,一个大写的“人”字,印在中原大地上,让后人久久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