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建安文学(1)

2012/7/22   点击数:966

[作者] 清馨拂台

[单位] 清馨拂台

[摘要] 汉唐,是中华民族最辉煌的历史朝代;东汉后期的三国,则是历史上最热闹的时代。在一大批铁血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角逐中,这一时期的文学却呈现出耀眼的华章,构建起了一个文学的历史高地——建安文学,真的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啊。

[关键词]  曹操 文学史 人才



汉唐,是中华民族最辉煌的历史朝代;东汉后期的三国,则是历史上最热闹的时代。在一大批铁血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角逐中,这一时期的文学却呈现出耀眼的华章,构建起了一个文学的历史高地——建安文学,真的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啊。

品建安文学,我说不清是欣赏那些作品,还是景仰那些历史人物,也许兼而有之?两千年过去了,如今谈起建安文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以曹操为代表的曹氏集团,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丕的“盖文章乃经国之大事,不朽之盛事”,曹植的七步诗,他们率先构建起建安风骨这座文化丰碑!还有出类拔萃的王粲,才华出众的祢衡,鹰场于河朔的陈琳,振藻于海隅的刘桢,发迹于北魏的应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内容充实,感情丰富,为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历史定位“建安风骨”。风,是文章的生命力,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骨,指文章的表现力,语言准确、简练、明晰,只有端直的言辞,加上骏爽的意气,才能形成格调劲健、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建安风骨的形成,功在曹氏父子。他们的创作,既反映了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强烈的政治理想,悲郁的人生态度,张扬的个性特点,以及提携褒奖文人雅士的品德,在那一个苦难时代,自觉掀起了一个诗歌高潮。

先说曹操。

我一直以为,三国对垒,真正的大英雄非曹操莫属。论谋略、说才华,讲格局,无人出其右,只是一部小说,往曹操身上涂抹了太多的污点,加之儿孙的能耐差了一点,自己的寿命短了一点,他的一生不但没有镀上金色,反而沉埋在非议的泥沙之下。这里,我们撇开曹操的政治成就、军事才华、人生得失放下不论,只沿着他作品的脉络,单从文学上做一次巡礼。

建安文学前期的主要特征,是以悲痛为基调。“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的《薤露行》和《蒿里行》诗句,直抒胸臆,哀伤、断人肠之类的词语,不假旁托,品读这样的作品,强烈的感受到诗人内心有压抑不住的痛苦和感伤!然而,他的诗并没有停留在悲怀愤懑上,而是揭露东汉未年的政治腐败、军阀混战,与天下苍生灾难结合在一起的思索、吟诵。

《薤里行》描写了东汉未年皇帝的昏庸,结果导致“董卓乱政,执君杀主,荡覆东汉基业,百姓号泣而行”的悲惨结局。《蒿里行》先从袁绍兴兵讨伐董卓写起,接着叙说袁绍踌躇不前,互相混战,竟相称帝,造成了天下惨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满目狼烟四起,百姓饥寒交迫,作者内心不胜悲痛,但并不消沉,对人生,对前途仍充满着期待,充满着希冀: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面对没完没了的征战,面对太多的人生磨难,从容大气的曹操,没有眼泪,没有悲鸣,他的定位非常清晰、他对未来依旧信心满满: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在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的诗,的确话语宏大,铿锵有力;曹操的诗,内容简约精悍,文字气贯长虹;曹操的形象,跃然纸上。

建安十年到二十二年(公元205_217),曹操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壮大起来了。经过著名的官渡之战,打败了当时威震天下,实力雄厚的北方豪强——袁绍集团,攻占了他的大本营邺城,也就是今天的许昌。

统一了北方后,为了治理战乱的创作,继而夺取整个天下,曹操十分重视国家法纪建设,强调人事,他否定了两汉以经学和“仁孝”为中心的用人标准,主张“唯才是举”,广泛延揽能“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材,这时候的曹操充满着浪漫的激情,充满着称霸天下的雄心: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曹操对人才“设天网以该之,顿八弘以掩之”。天下著名文人如百川归海,相继奔往邺下,你看,“建安七子”来了,邯郸谆、繁钦、路粹来了,丁仪兄弟来了,他们通过不同途径,先后集合在曹操旗下,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文人集团,他们探讨文学,歌功颂德,抒发情怀,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相互批评、磋商,建安文学的繁荣盛景,也就在这时候揭开篇章。

我们品读“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三分天下月色,两分尽在曹家”的诗句,大抵可以感受到曹操的人格魅力和政治影响力;

我们玩味“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这样的历史评价,也大致可以感觉到父子的才华和这个家庭的荣耀。是的,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了不起的父亲。

我不清楚,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往今来,面对百年战乱,身处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文学成就上,还有谁能与曹操一家相比?

我只晓得,历史这样记载: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皆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建安风骨,首推曹操。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ecc88701011z6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