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只是一个“温暖”的问题
2012/1/16 点击数:2033
[作者] 超平的博客
[单位] 超平的博客
[摘要] 国内几家公共图书馆日前“亮”了一把,因为他们发起一项新的服务:为返家的民工朋友提供帮助网购火车票服务。
国内几家公共图书馆日前“亮”了一把,因为他们发起一项新的服务:为返家的民工朋友提供帮助网购火车票服务。
我手头并没有完全的信息,我从微博上知道的第一家这样做的图书馆是陕西图书馆,前天在北京开会时大旗底下告诉我,最先这样做的应该是新疆图书馆。大家凑了一下,现在已经开始了这项服务的图书馆还有:重庆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嘉兴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的动静挺大的,到重庆晚报等当地媒体上高调宣传。
动静大了评论也就多了,又有人将之誉为“最温暖……”
我想起了去年差不多就是这个时段的杭图乞丐入馆事件,也被誉为“史上最温暖……”似乎在今天的社会,“温暖“已然成为一种诉求。
以一个机构而对社会最弱势的群体做点什么,这就是温暖在当下的一个特定的注解。尽管这个机构以它的属性原本就应该这么做。只是这个社会很奇怪,在个人面前,机构总是强势;在机构面前,个人弱势得不敢奢望哪怕是原本可以理直气壮去要求的东西。
我在为公共图书馆提供为民工网购火车票的服务而欣喜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说不清楚的情绪,比如为什么人们要以“温暖”赞誉之,甚至誉为“善举”。。。要把这个中缘由说清楚,需要花费很多的篇幅,因而只得此处略去若干字。。。直接说结论吧,常态应该是——面对公共图书馆推出的任何服务新举措,社会的反映是淡定的:是的,这就是公共图书馆,我常去那儿获得帮助。。。。只是我们都很清楚,那个“常态”其实是很遥远的,因为这个社会的确出了很多问题,要运行到常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好吧,我不扯远了,就是论事。
要全面地评价公共图书馆们这一举措的积极而美好的意义需要费些笔墨,就只说最重要的一点吧。
在网购和绝大多数民工之间真真实实地存在着一条鸿沟,这条鸿沟是由计算机、网络、使用计算机的技能、上网的能力、网银、网购的能力经验以及惶恐、刷屏的时间等等叠加起来的。。。而以消除数字鸿沟为社会使命之一的公共图书馆,或许一直不太找得到好的切入点,网购火车票算得上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按铁路购票网站的德性和春运一票难求的现实,我不知道公共图书馆有没有成功地为民工朋友们网购到火车票,哪怕是一张都没有成功,我以为这项服务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仍然是成功的,第一,它是一个起步,即使最终图书馆也没有帮他们抢到那张回家的火车票,他们也因此而记住了图书馆。我不评价为什么总也解决不了春运这个老大难,我只说公共图书馆,他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当口开始了这样一件事,因了这个开始,在数字鸿沟面前,那些民工朋友们至少知道了有一座可以架起来的桥梁——公共图书馆;第二,这件事说明今天的公共图书馆的触角越来越灵敏了,他们开始主动积极地寻找服务需求,或许越来越多的此类服务会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常规服务,为网购火车票提供服务就是这种趋势的起步。我相信这类服务越多,人们利用公共图书馆的频率和心态也将越来越从容而淡定。只有当人们对于公共图书馆所做的种种服务不惊讶了淡定了,中国人民才算是真正过上了拥有图书馆的生活。
对于民工朋友们来说,他们最需要的还是那张火车票,如果图书馆最终没能帮他们买到那张渴求的火车票,这也是一个很无奈的现实,在春运面前,图书馆同样有着草根的无力。正因为如此,有人鄙夷地在《重庆晚报》的微博上留言:作秀!这的确是一个很可悲的事实,在根本无票可购的网站上,图书馆的服务有成为粉饰现实的帮凶的嫌疑。除此之外,我还担心,那些失望而归的民工朋友们,会不会因此而熄灭了刚刚燃起的对图书馆的兴趣?
这就是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压力,所谓愿望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做还是不做?这是个问题。。。我想来想去还是做吧,做,就是一个开端,我们不能留着那样的一个空白无动于衷,比起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我觉得冷漠更可怕。
不知道别的图书馆是怎么做的,从微博上得知,重庆图书馆是可以为没有网银的民工朋友服务的,仅此这一点,至少公共图书馆显示了它的真诚。在微薄上众多的赞扬评论中,有两句留言特别优美,摘录于此:
你这是图书馆吗?你实话实说吧,是不是天使都住在里面?
图书馆神马的,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