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狂亦温说刘郎

2011/12/5   点击数:217

[作者] 清馨拂台

[单位] 九当斋

[摘要] 在我心里,《心经》是佛学中一部广为持诵的经典。它以般若观察宇宙万物自性本空的道理,而证悟无所得的境界。古往今来笃信佛学的士人,无人不喜欢它,心经是般若学说的全部学问核心,二百余字,方便诵读,极有利于开阔胸襟,我几乎天天诵读。有意思的是,儒家文化中,亦不泛这样的经典。就说《陋室铭》吧,不足百字,文人学子无不欣赏其简约、豁达的情怀,俭约自持的高洁品格,惜墨如金的炼字功夫,比兴讽喻的语言句式,它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托物言志,不慕名利,堪称散文经典。作者就是中唐诗人刘禹锡。

[关键词]  经典 心经 情怀



在我心里,《心经》是佛学中一部广为持诵的经典。它以般若观察宇宙万物自性本空的道理,而证悟无所得的境界。古往今来笃信佛学的士人,无人不喜欢它,心经是般若学说的全部学问核心,二百余字,方便诵读,极有利于开阔胸襟,我几乎天天诵读。有意思的是,儒家文化中,亦不泛这样的经典。就说《陋室铭》吧,不足百字,文人学子无不欣赏其简约、豁达的情怀,俭约自持的高洁品格,惜墨如金的炼字功夫,比兴讽喻的语言句式,它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托物言志,不慕名利,堪称散文经典。作者就是中唐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祖籍洛阳,文、史、哲、医,都有极深造诣,诗歌创作上独树一帜,有“诗豪”之称。他青年得志,19岁游学长安,就上书朝庭。21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22岁登博学宏辞科,23岁登吏部取士科,三登文科,享誉京华。入仕后,从主薄、监察御史、到州司马、州剌史,一生心系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坚持整肃官吏,主张“功得存乎人民”。做地方官,守政不阿,重土爱民,兴教重学,深得人民爱戴。

就是这样一个好官,却因为留得书生一分狂,从政路上,遭受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却也成就了他一世英名。也许,这就是道家“祸福相倚”的道理吧?

刘禹锡33岁那年,参与“上利于国,下利于民”的“永贞革新”,即历史上称之为“二王八司马”事件,主要是进行“惩酷吏,罢宫市,免欠赋”的政治革新活动,结果革新失败,被贬为连州剌史。人还没到目的地,宦官擅权的朝堂接着行文告诉他,“剌史不足以偿其责”,再贬郎州司马。10年后,奉诏回京,游玄都观时,诗兴大发的刘禹锡,触景生情,即兴写了一首讽刺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知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

在这里,他以桃花隐喻得势的奸佞小人,明显语涉讥讽,触怒新贵,又一次被贬出。12年后,再度奉诏回京,刘禹锡旧地重游,那份文人的狂傲依然如故,初衷不改,又写下《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品品看,“前度刘郎今又来”,这样不畏强权,坚持真理,23年不改初衷的斗士精神,怎么不为后人敬佩呢?

刘禹锡生逢唐王朝由盛入衰时期,国家政治腐败,宦官擅权于内,藩镇割据于外,政权陷入严重危机之中。报国无门却横遭迫害,但他心里的承受能力却比同朝为官的人太的多,不信我们可以看看他的朋友柳宗元,这位一同遭贬的文学大家,在永州由于水土不服、疾病缠身,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动摇了,为了返回仕途,他向曾经的对手写信,阿谀奉承,在吹捧尚书赵宗儒的信中说:“伏以尚书德量弘纳,义风远扬,收抚之恩,始于枯朽,敢以余喘,上累深仁”(。引自孙代文《柳宗元人格的物点与缺失》)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其实好些潦倒落魄、失宠于当朝的官员,都会走向人格上的缺失。

可是,我们审视刘禹锡,同样是一个落魄的文人,同样是一个被贬的官员,同样是流落异乡举步为艰,但他把生活中的愁恨,自觉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了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晢凭杯酒长精神。

再品这一时期他的《秋词二首》:

“山明水清夜来香,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族人狂。”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睛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性到碧宵。”

在刘禹锡的眼里,心里,没有悲秋哀痛的愁绪,要知道,这是他贬为郎州司马,也就是到了今天湖南常德那个地方后的写的诗,他赞秋气,咏秋色。他认为,色以冶情,气以励志。这就是那位血管里流淌着鲜卑族血液,生活在古都洛阳的鲜卑后人,他把一个人字写得堂堂正正,气吞山河!

品读这样的诗作,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相反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想像的翅膀,天马行空,让人驰骋于碧空之上。获得一种大美的感受。

刚直不阿的刘禹锡,对弄权的阉臣,跋扈的强藩,始终不改狂傲初衷;对百姓,对师友却是温和随意至极。就说他贬到南方的二十多年吧,在常德做郎州司马那年,刘禹锡刚好34岁,仕途上正可谓“春风得意马蹄香”呢,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庭,苦闷可想而知。但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为朝庭分忧,为百姓谋福祉;后来常德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位郎州司马,就在他写下著名的《汉寿亭春望》的柳叶湖畔,兴建了司马楼。

在苏州剌史任上,赶上多年不遇的水患,饥鸿遍野,他走村串巷,访贫问苦,实施开仓赈灾,免赋减役,施药议诊,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来,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百姓打心眼里感激这个活菩萨,把曾在那里担任过剌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三杰”,建立了“三贤祠”。

诗歌源于生活。刘禹锡在远离朝堂的生活中,积极从民歌中吸取营养,他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你看他许多仿照民歌的作品,非常朴实平和,清新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比如《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再比如《浪淘沙其九》: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成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再看这首《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而那首千载传诵,脍炙人口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吟诵起来,更是叫人不禁感慨世事沧桑,如之何,奈之何?

生活中温文尔雅的刘禹锡,为人好豪大气,平和随意。年青时他与韩愈、柳宗元在洛阳结为好友,他们曾在相同的官职上互相学习,共勉上进,史书上传为“善事”。后来,韩愈有诗记述:“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晚年卸任后,与因病罢官的白居易一起住在洛阳,两人年龄相仿,诗歌上的知音,政治上的盟友,刘郎身轻职闲(太子宾客)住铜驼,伴洛河而吟唱赋诗;白翁弃官幽居履道里,随伊河抒情写意。俩人诗交34年,是“同年月同病同心事”的“洛下老伴”,和诗甚多,互相推崇。“一从别乐天,诗思日已沉。吟君洛中作,精绝百炼金。”白居易呢?对刘郎更是称颂有嘉,说他是“诗豪”,并说:“梦得,梦得,文之神妙,莫先于诗,莫妙与神,则吾岂敢?”(梦得是刘禹锡的字号)

刘禹锡,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把自己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比对,生发不一样的感悟,以形象呈现在诗里。比如他的咏史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读他的诗,不仅有开阔的视界,有超越时空的跨度,还有一种对历史,对现实和未来交融的感受。性格倔强,天赋过人的刘禹锡,一生都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历史评价他的作品有着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俊朗的境界,高扬向上的情感。

如今,一代诗豪刘禹锡走了一千多年,但这位睿智的哲人,和善的长者,却依旧笑容可掬时常浮现在我们面前,依旧活在天下喜好文学,喜欢诗歌的人们心里,这是一个不朽的灵魂。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ecc8870100wfn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