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采购之怪现状之二:所谓“现采”

2008/11/8   点击数:724

[作者] 河图洛书

[单位] 河图洛书的博客

[摘要] 图书馆采购传统上依靠目录选书,中外文都是如此。如今交通发达,运输不成问题;又有大书商坐镇,中文以寄销模式拥有大量库存,外文书限于空运昂贵,多为主动进货,以书展形式为图书馆采购服务,是为“现货(场)采购”,业内称为“现采”。实是求是地说,这对图书馆而言是件大好事。

[关键词]  图书馆 外文书 现采



图书馆采购传统上依靠目录选书,中外文都是如此。如今交通发达,运输不成问题;又有大书商坐镇,中文以寄销模式拥有大量库存,外文书限于空运昂贵,多为主动进货,以书展形式为图书馆采购服务,是为“现货(场)采购”,业内称为“现采”。实是求是地说,这对图书馆而言是件大好事。

然而好事未必就好办,甚至未必就有好人办。以中文书展为例,每年都有图书订货会,图书馆采访早早接到邀请,“烟花三月下扬州”,集体采买去也。这种集采,采访人员前两天买书,后几日游山逛水,优哉游哉,乐不思蜀。现代知识之庞杂,采访人员已经不能包办,因此有学科馆员产生。限于成本,学科馆员不能同去,那么采访人员如果选书就必然有所失职;若不采书,那就纯属游玩无疑。我们可有权利游玩?花图书馆的钱,是为财政拨款,以公费利私人;花书商的钱,是为商业贿赂,况且羊毛出在羊身上。当然,我也看到有不少可敬的老师,选书之后,立刻“回京复命”,本本份份,兢兢业业,这算好的,可是依然不能避免个人选择全学科之弊。

外文书一年一度的全国性现采,限于财力,只有“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这个机会。因为外文图书昂贵,通常不能由外文采访自己作主(也有少量专科高校的采访本身有较高的学科素养和多年经验,可算例外),会上来的人就一年少过一年。而外文书商多采取送书上门的方式,在图书馆所在地办展,由到场老师推荐采购。因此,相对来讲,外文书的现采更有针对性,然而也不见得乐观。为何?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图书馆的外文图书经费是所有资源经费中比例最低的,期刊、数据库、中文书的经费统统高于外文书,而经费一旦短缺,先砍掉的就是外文书,早先的“舍书保刊”,如今该是“舍一切保数据库”了,先砍掉的都是外文书,以致于许多高校都没有外文书经费。就现状来说,图书因为比期刊全面系统,尚不到淘汰之状态,依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因为中国的总体科研水平还比不上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因此就科研参考来说,外文书的价值通常要高于中文书。而外文书却不能得到重视,甚至一些研究型大学的图书馆一年也买不了百十本外文书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学者不读书之弊流毒甚广,好好的外文书展,机会如此难得,竟少有人问津!哪怕图书馆早已在网页上挂出“告示”,食堂教室门口贴出“通知”,统统无人理会!这就是图书馆人能力之外的了,真令人顿足痛惜!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就是教育部所谓“评估”,在图书馆而言,就是加大中文书复本量,竟有图书馆大量采购特价处理的菜谱和《毛选》!

中文现采,有书有人,所来非所应来;外文现采,有书无人,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种情况,假如我是图书馆采访,必定觉得浑身乏力,了无意趣,只好得过且过!诸位高人,如何做好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呢?

2008.11.8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ad9460100bc8z.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