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香萦架 守典传薪 (三)
2012/10/30 点击数:2504
[作者] 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
[单位] 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
[摘要] 二 、普查与申报 保护中心的基础业务之一,就是开展对各藏书单位的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基于保护中心与首图历史文献中心是同一套人员配置的关系,首图的古籍普查工作就由保护中心的成员来完成了。
二 、普查与申报
保护中心的基础业务之一,就是开展对各藏书单位的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基于保护中心与首图历史文献中心是同一套人员配置的关系,首图的古籍普查工作就由保护中心的成员来完成了。
回忆那时的工作,可以用井井有条来形容,而这也是保护中心历史上工作内容最为规律的一个阶段,被同仁们戏称为“幸福时光”。每天早上,同事们一起到地下书库取书,在典阅组老师们的协助下,取书、登记、装车,程序有条不紊,制度严格保障。然后我们将整车的书——通常是两辆三层平板书车——推到楼上办公室,在各自的电脑前登记著录。按照普查规则要求,古籍的一些特殊部位需要拍摄书影存档,为此,我们使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进口冷光源无接触式扫描仪。通常,著录人员会在需要拍摄书影的部位夹上纸条、注明页码,以做标识,为了使古籍本就脆弱的纸张不被二次损坏,中心的同事们就发明了用宣纸裁条、铅笔书写的办法。每天取出的古籍,午休时都会被锁在办公室的书柜里,留人看守,轮流吃饭休息。每天下班前,当天的古籍必须回库保管,并做到出入库登记一致,具体到册数。每天周而复始,忙而不乱。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首都图书馆所藏善本古籍普查完成近3000种,还曾于2008年3月、6月、10月,2009年4月先后整理古籍普查表1900余条上交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用规范化、高质量的普查数据大力支持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安装测试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调研工作。2009年8月14日,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为首都图书馆安装了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并即时开通运行。
保护中心的另一项常规业务,就是《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的申报评审工作。申报一般开始于年初的2、3月间,各省级中心负责本地区的申报征集和审核工作。通过初审的材料上交国家保护中心后,再由国家中心组织专家会审。最终结果将在6月的世界文化遗产日之前公布,随后就会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向世人展示。
2008年第一批名录申报时,各家单位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选出本单位最具代表性的珍品参评,申报数量都很少,填写材料精益求精。而那时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尚未挂牌成立,北京地区的藏书单位也都各自为战的独立向国家中心提交材料了。
到2009年,随着中心工作的不断展开,越来越多的同行了解到保护中心的职责和作用,纷纷向中心提交申报材料,我们的工作量陡然增大。
在完成各市属单位材料初审的同时,我们还要完成首图的申报材料整理工作。申报材料包括电子文本和纸本文件,一式两份。一些单位不具备彩打条件,我们就直接接收对方的电子文档,并代为打印装订。那时的办公室几乎汇集了历史文献中心全部门的打印机,黑白与彩色内容分开同时打印,然后再汇总装订。录入、修图、打印、装订一条龙,整间屋子就像一个小型的打印店,空气中都飘荡着墨盒碳粉的味道,同事们自嘲为“小作坊”。
此外,我们还向不了解保护中心作用,或不清楚名录申报流程的单位一一致电,询问古籍保存情况,有无申报意愿,回答各种咨询问题等等。经常是办公室里唯一一部电话,你打完了我打,我用完了她再拿过去用,轮番给各自负责的藏书单位致电询问。在这个过程中,对方有的积极响应,有的态度冷淡,有的问题琐碎,有的客气婉拒,但是不论任何情况,我们都要做到礼貌周到,对答得体,即使这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要为以后的工作开展铺设道路。
截止2010年12月,文化部共公布了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5家北京市属藏书单位的169种珍品入选。此外,2008年以来,首都图书馆、中国书店等单位曾应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先后选送数种珍稀善本参加历次“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原文连接:http://blog.163.com/bj_gujibaohu@126/blog/static/13291174320129303221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