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与小人:行为选择与人生定位

2006/11/7   点击数:255

[作者] 临水听琴

[单位] 临水听琴

[摘要] 既然行为选择对人、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极为重要,那么,作为行为的主体——人,在有所行动前即不可不慎。我国古人在做重大事情如打仗等之前常常要占卜或斋戒沐浴,以求取天意,即是如此。

[关键词]  君子 小人 行为选择 人生定位



君子与小人:行为选择与人生定位

临水听琴

既然行为选择对人、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极为重要,那么,作为行为的主体——人,在有所行动前即不可不慎。我国古人在做重大事情如打仗等之前常常要占卜或斋戒沐浴,以求取天意,即是如此。

有一句俗语叫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原是比喻造什么因,得什么果,实际也可以说是,只要有所行动,那么由行动就会导致相应的结果。

而人在行动时,同时也在完成自身品性的塑造。中国古代曾有性善、性恶以及性无善恶等多种说法,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强调“习”的重要性。

荀子主性恶,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并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则“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因此,荀子主张“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也就是以师法化之,礼义导之,然后才能使人性“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告子则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告子认为人性本无仁义,只有经过一番改造,在改造中形成仁义,就像将杞柳加工而成一些器具一样。

告子还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三字经》则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的主张。

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孔子的言论。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如果此处之“性”与孟子“性善”之“性”其意相同,那么孟子之言便成了问题。因此,宋代理学家程子说:“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人一生下来,就或者性善,或者性恶,这无疑属于先验论。其实,一生下来,赤条条来,什么都没有,所有的人都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之所以最后结果不一样,那便是后来环境所致了。

性相近,习相远。习,简体字,繁体字“習”,意为鸟练翅。鸟不断地练翅而终于可以飞行。因不断重复,所以后又有习惯之意。鸟通过习而飞向蓝天,人通过习而走向社会。但是,鸟所习者,练翅而已,纯属本能。人类社会却有因人类发展而积累起来的文化,其中有善的东西,也有恶的东西。由此,人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由此而使得人与人之间有了差别。

善和恶是从人性归纳出来的两种对立范畴,与此对应,则有为善之人,即君子;也有作恶之人,即小人

君子最初用于泛称贵族男子,如《诗经》即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之诗句。后用于指称受人尊敬的、有才德的人。

既然君子是指有才德的人,那么,德如何达致呢?东汉荀悦在所著《申鉴》中说:“人之所以立德者三:一曰贞,二曰达,三曰志。贞以为质,达以行之,志以成之。”人要立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忠贞不移、通达事理、意志坚定。忠贞不移是品质,通达事理为行为,有品有行兼之意志坚定,终能成就大事。这样的人,荀悦才感叹称之“君子哉”。

孔子则强调“仁”。其弟子颜渊问他关于“仁”之事,他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为仁应当从自己做起,因为仁就是克己复礼,也就是克制自己,依礼行事。一个人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简明地说,就是天下之人皆称其为仁人。

仁在孔子心目中极为重要,因此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仁,《说文解字》释为“亲也,从人二”。一个人不可能有“亲”的关系。只有两个人以上才能“亲”得起来。也就是说,仁应当是关于人际关系的准则,像礼一样,同样用于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礼不一样的是,仁更是一种内在的品质。

对于富贵,人人都希望得到;对于贫贱,人人皆躲之唯恐不及。但对于富贵,如非以正当之法得到,君子就不会接受;而对于贫贱,不以正当之法抛弃,君子也不会摆脱。君子必须行仁,离开了仁,君子怎样成就其名呢?因此,君子哪怕在只有一顿饭的功夫里也不会违离仁义,而在匆忙急遽之际,倾覆流离之时,也同样如此。仁是君子必备之品质。

君子以仁为本,在形象上当是文质彬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野者,乡野之人,多鄙略;史者,史官,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文和质不可以相胜,质胜者当习以文,文胜者当补以质。朴实而有教养,浑然一体,这才是君子。

一个朴实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兼之仁义为本,品德高尚,这样就会“不忧不惧”。没有什么事叫他心烦意乱,也没有什么事让他惊疑恐惧。君子行得直、坐得正。

与君子相对,小人是指品质不好、行为不正之人。其原义一般用指地位低微如仆隶之辈,这样一些人即使在孔子看来,大概也有些难与相得,故言“惟女人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小人由于地位低微,一般没受过什么教育,且往往品行不正,故后来升级,成为君子的对立面,指称所有品行不正之人。

君子与小人的最大区别是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小人之分,义与利之间而已。义者,理之所宜;利者,人之所欲。每个人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东西,正因为深为明白,所以才那么喜欢。君子所喜欢明白的是义,而小人所明白喜欢的则是利,所谓“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一般说来,君子对自己要求严格,也就是“克己”,以礼自持,仁义为本。而小人则严于要求别人,而并不怎样要求自己。因而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对于君子和小人,孔子还就一些问题将两者作过对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等。君子与人交往,小人也同样要与人交往。但君子以义所在而团结别人,小人则以利所在而与人勾结。同样因为义,君子不阿比,而小人则为利起不仁之义。因仁义为怀,君子安舒而不矜肆,而小人逞欲,则骄纵莫名。无论对人还是对己,君子小人皆极为不同。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总结道:“君子忠人,况己乎?小人欺己,况人乎?”

君子因为重仁义,故有所为,亦有所不为。有所为者,做对世人有用之事,成人之美。有所不为者,不做违背仁义之事。这样,君子极有可能因此而穷困。这种现象实际上在今天也很普遍。坚持正义,抵制不义,这无疑是一种美德。一般说来,君子穷困而不潦倒,王勃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孔子则简单地概括为“君子固穷”。固穷者,固守其穷。君子“当行则行,无所顾虑。处困而亨,无所怨悔”(朱熹《四书集句章注》)。也就是说,君子处于困境而照样固守不滥,无怨无悔。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因为所谋者、所忧者在道,故能固穷,故能在“时诎”之际诎之,也就是在时势要求屈伸之时屈伸。时机到来之后,则谋求发展。荀子所谓“君子时诎而诎,时伸则伸也”。

君子穷,谋道不谋食。子曰:“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耕所以谋食,而未必得食。学所以谋道,而禄在其中。然其学也,忧不得乎道而已,非为忧贫而求禄(朱熹《四书集句章注》)

但是,小人们却不能穷。他们一穷就麻烦了,因为他们眼中只有利。利之所在,敢做敢为,无所不为。假酒敢售,因为自己不会喝之而中毒;假药敢卖,因为是别人吃药而自己赚钱;国家利益也敢于出卖,只要自己居有宽敞之楼房,行有豪华之跑车,衣有高级之名牌,食有山珍并海味就行。这样的官吏,很早以前,民众也称其为“君子”:“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他们则视民众为“小人”。既是“小人”,在这些“君子”们看来,也就不屑一顾了,管他是死是活呢!

孔夫子不由感叹:“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和小人,是据人类行为而抽象出来的两种极端人生类型,也是人生最基本之定位。这当然并非说不为君子即是小人。人类行为复杂,不可这么简单地非此即彼一刀两断。但所作所为,必然有好有坏,有善有恶,这就存在着一个向君子极和小人极两端分化的问题。君子,是人生之比较崇高的形态。我们可以视之为高尚的人类份子。小人,是人生之恶劣的形态。我们可以视之为低劣的人类份子。在这两极之间,则是形态各异的人生。

原文连接:http://wangxincaiwh.blog.sohu.com/19899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