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与交际的退一步哲学

2007/9/1   点击数:469

[作者] 临水听琴

[单位] 临水听琴

[摘要] 互不相让,你争我夺,极易引起冲突。而所争夺常只是些鸡毛蒜皮小事,得之无大用,失之亦与事无损。故争呀夺的常常也就是一口气难平。一文钱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角钱,送给乞丐而乞丐嫌少,但由此起隙却造成天大奇祸,何苦来哉!

[关键词]  处世 交际 哲学



板桥深感“难得糊涂”,以为“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放一着、退一步,是一种处世与交际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以看轻万物为手段,因为既然什么事情都不是那么重要,那么很多事端也就没有什么必要放在心上。世人对于很多事情常常拿不起,放不下,故而常为些小事而争争吵吵,以至头破血流。《醒世恒言》中讲了个《一文钱小隙造奇冤》的故事,说的是为了一文钱而争吵,竟至十三人为之而亡。所谓“相争只为一文钱,小隙谁知奇祸连”。有些人则对这些看得极穿,比如著名的“六尺巷”故事,说的是某人京城做官,其老家邻居建房越界占用隙地,因起争执,各不相让,告上县衙。不久该官收到家书,希帮打赢官司。该官收信后作诗一首寄回,曰:“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家人得诗后主动后退三尺。邻居知悉后也受感动,也退后三尺,因成“六尺巷”。(这个故事有多个版本,主人翁各不一样。较可信的说法是该官是桐城张英,康熙时官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互不相让,你争我夺,极易引起冲突。而所争夺常只是些鸡毛蒜皮小事,得之无大用,失之亦与事无损。故争呀夺的常常也就是一口气难平。一文钱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角钱,送给乞丐而乞丐嫌少,但由此起隙却造成天大奇祸,何苦来哉!

我们生来这个世上幸而相逢是不容易的。俗话说“同船过渡,五百年修”。五百年的修行,才求得今日相逢。由相逢而相知相识,就更不知是什么缘分了。但我们一旦相逢却往往并非友善相处,而常是如遇独木桥上,以为互相之间没有转圜余地,遂不肯退让,各出绝招,因而不是你落入波涛,就是我掉下深涧。

在争夺之时,当然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但胜了又如何呢?何况相互之间本有诸多之路可供选择,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两下相安,有什么必要争些闲气、辄起冲突呢?德国文豪哥德与一批评家有些过节,一日两人狭路相逢,批评家站于道中,傲视哥德,说:“我从来不给驴让路。”这是一种公然挑衅。在这种污辱之下,绅士们通常以决斗的方式来雪耻。不过哥德极有修养,且反应也快。他退让一旁,拱手道:“我恰恰相反。”哥德退让一步,将污辱之词还诸出言不逊者之身,消弥了一场冲突,且反使批评家不知如何下台。

退一步并非教人无争,而是认为争要有争的地方。比如定一个目标,各为达到目标而努力。这样争起来才公平合理。争不是起冲突,而应当是携手共进。当互相之间不是为了某个目标,而是为了某件具体物事起了冲突时,那种争也就等而下之了。这个时候,解决的方式就需要有某方退让一步,否则就会使冲突升级。

发生冲突,最好的解决方式通常是退一步。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人们没有必要与狗争道。遇上了狗,最好的方式是让开。否则即便你赢了,也必然狼狈不堪。这的确是至理明言。特别是当人们为了一些小事与别人起冲突时,退让一步就更形重要。而世间事,除死无大事,甚至有人连死也勘破,那就万事不萦于怀,弃功名富贵如敝屣,岂有一口闲气忍不下?

遇冲突能否退一步,观此可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退一步包含着一种忍让和宽容精神。忍让使得冲突得以避免,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既然自己抽回了自己的巴掌,对方的巴掌孤怜怜地置于空中,也就不知该击向何方了。而宽容则使自己原谅别人并将自己在冲突中的一口难忍之气消于无形。

忍让通常需要一种宽容精神作支柱,没有宽容,忍让只是忍一时。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但也只是一时。比如邓艾听说钟会杀了自己的手下诸葛绪,大怒道:“吾与汝官品一般,吾久镇边疆,于国多劳,汝安敢妄自尊大耶?”倒是其子邓忠识得大体,劝曰:“小不忍则乱大谋。父亲若与他不睦,必误国家大事。望且容忍之。”邓艾从其言。然毕竟心中怀怒,乃引十数骑去见钟会。(《三国演义》)尽管只是忍一时,也给破蜀创造了条件,否则两将相争,必败于姜伯约。但他还是没有忍住,轻见钟会,使钟会心中不安而早定防范之计。后邓艾终不免为钟会所缚。没有宽容的忍让终会发作,而到其时只会使事态更为严重。只有宽容才使容忍成为一种美德。韩信忍胯下之辱,因为杀一个无知的混混无益,而受辱则使自己时刻有一种向上的动力。所以他忍了,而且也宽容了辱他之人。韩信忍辱即成千古佳话。

将事情看轻,甚至看成一种动力,心怀宽容,那么,退一步也就海阔天空。

原文连接:http://wangxincaiwh.blog.sohu.com/62344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