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空间”——谈第三代图书馆建筑
2020/9/1 点击数:1815
[作者] 吴建中
[摘要] 这两天在思考一篇演讲稿,讲图书馆建筑发展趋势。昨天看了一个“图书馆设计”网站的CEO戴维·林德利与图书馆建筑专家吉玛·约翰的对话,很受启发。戴维·林德利用古巴纪录片的题目“未完成的空间”来描述新一代图书馆,图书馆的边界在哪里?图书馆要向哪个方向发展?他认为,图书馆始终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我们必须不断地测试和实验新的思想,重新定义在21世纪图书馆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两天在思考一篇演讲稿,讲图书馆建筑发展趋势。昨天看了一个“图书馆设计”网站的CEO戴维·林德利与图书馆建筑专家吉玛·约翰的对话,很受启发。戴维·林德利用古巴纪录片的题目“未完成的空间”来描述新一代图书馆,图书馆的边界在哪里?图书馆要向哪个方向发展?他认为,图书馆始终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我们必须不断地测试和实验新的思想,重新定义在21世纪图书馆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一代图书馆比较好理解,人围着书转,设计思想也很明确;到了第二代图书馆,时兴开放布局,图书馆建得像书店一样,设计理念和布局也比较好把握,在上世纪末西方流行的是福克纳-布朗的十戒,弹性, 紧凑,易接近, 可扩展,组织性,舒适性,可变性,稳定性,安全性,经济性。后来安德鲁·麦克唐纳对此作了一些修改,以功能性,可适应,可接近,可变性,互动性,激励性(一种能激人奋进的环境),环境友好,安全性,有效性,适应信息技术作为新的质量指标。但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所有这些质量指标要与机构的使命和文化相结合,并给人一种眼睛一亮的观感,他用oomph来表示。到了第三代图书馆,也就是以人为主体的时代,图书馆设计理念与布局也到了自由发挥的时代,吉玛·约翰在调查了五个国家几十个新馆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的三个方向,一是可接近和包容,二是通透和连接,三是弹性和可适应性。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我觉得图书馆设计可以从三个层面思考,第一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在人、资源、空间的三个要素中,将人的感受和需求放在首位;第二是有约束的设计,重点考虑两大要素,环境与安全,也就是说人的感受和需求应该是有节制的;第三,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也不是一堆堆书或一台台电脑形成的书库,而是人的思想、观念的组合和结晶,图书馆是无所不在的,作为生长着的有机体,它不仅与人、与周围的环境、而且与过去、与未来产生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