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与科技创新有关的新书
2014/5/30 点击数:3995
[作者] 吴建中
[单位] 上海图书馆
[摘要] 《全球创新指数》是2007年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首次启动,每年发表一期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3年7月份该学院联合康奈尔大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发布了201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该报告考查了全世界142个经济体的创新状况。
一、《全球创新指数2013:创新的地方动力学》(The?Global?Innovation?Index?2013:The?Local?Dynamics?of?Innovation).?INSEAD,2013年出版.?
本书要点:全球创新指数状况。区域创新成为近年来全球创新的拉动因素。
《全球创新指数》是2007年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首次启动,每年发表一期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3年7月份该学院联合康奈尔大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发布了201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该报告考查了全世界142个经济体的创新状况。
根据2013年版报告,这两年前10位变化不大,它们是瑞士、瑞典、英国、荷兰、美国、芬兰、中国香港、新加坡、丹麦、爱尔兰。该报告显示,最具创新力国家的名单呈现出惊人的稳定性。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显示,无论是看排名前10还是前25名的创新国家,尽管小组内部单个国家或地区的排名位置有所不同,但2013年所有上榜国家都与去年相同。
中国虽然在新兴经济体中排名最前,但这几年始终处在30-40位之间,进步不大。我国的研发投入虽然有增长的势头,但中国科协数年前的一次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这种虚高的投入虽然提升了排名,但对创新的负面影响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从本报告可以看出,新兴经济体在2013年排名上均有所退步。在2013年7月2日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举办的高级别会议上,专家们探讨了影响发展中国家创新发展的原因。会议认为,全球专利数量在这一时期虽有所减少,但高收入国家拥有的专利仍然是中等收入国家的20倍。而现有的专利法律已经很难通过保护创新者使发展中国家进行创新。因此,会议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分享技术进步和减少创新差距的机制。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秘书长素帕猜·巴尼巴蒂认为单纯的金融和技术手段不足以解决全球经济问题。他指出有必要解决由这种不均等所引起的公众不满,并建议下一次经社理事会关注公平创新的问题。
2013年报告是以两个次级指数的平均值计算。创新投入次级指数衡量的是国家经济要素,这些要素体现出创新活动,要素共分为五大类:(1)机构,(2)人力资本与研究,(3)基础设施,(4)市场成熟度,和(5)企业成熟度。创新产出次级指数体现的是创新成果的实际证据,分为两大类:(6)知识与技术产出和(7)创意产出。
2013年版与以前最大的不同从本书的副标题“创新的地方动力学”(The?Local?Dynamics?of?Innovation)就可以看得出来,即注重本地创新。为什么强调本地创新呢?最近几年一些创新发展较快的区域引起人们重视,人们会思考为什么一些产业会向某些地区集中?它们之间产生了什么样的联系和网络?这些区域和产业知识溢出效应如何?人们发现这些地区或产业有这样一些特点,比如它激励高技术和基于知识的技术或创意产业;构建卓越的研究体系;吸引全球企业以及促进新企业衍生。《全球创新指数》2013年报告强调,成功的创新会带来良性循环:一旦达到了某个关键临界点,投资吸引投资,人才吸引人才,创新就衍生出更多创新。
二、《理性的乐观派》(The?Rational?Optimist).马特·里德利(Matt?Ridley)著,闾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
本书要点:创新的动力之源。自下而上过程与思想交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
马特·里德利是著名科普作家,曾任《经济学人》专栏编辑。著有多部获奖作品,包括《人类基因组》、《灵敏基因》、《红色皇后》等。马特·里德利告诉我们要克服悲观情绪,在这本《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中,他强调创新是推动现在以及未来发展的动力之源。他把创新比喻成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bottom-up?process)和集体的现象(collective?phenomenon),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思想的交流和集聚。他认为,现代世界是一个思想碰撞、混合、配对和变异的历史,在过去的两百年里经济发展之所以会加速,是由于这些思想的交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活跃。创新不是现在就有的,他甚至认为,从石器时代的贝壳到蒸汽机再到个人电脑,创新在大多数场合都是自下而上的过程。
三、《拉动力:变推动为拉动、解放个人与企业潜力的全新商业模式》(The?Power?of?Pull:How?Small?Moves,?Smartly?Made,?Can?Set?Big?Things?in?Motion).约翰·哈戈尔(John?Hagel?III)等著,?刘国红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
本书要点:门户与平台的关系。如何激发民间活力?
本书讲述的是如何将激情变为成功。作者认为,所有成功故事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叫做“拉动力”的动力,它是能将人和资源按照需要吸引出来应对机遇和挑战的能力。在哈佛商业评论的博客里,作者说了这么一句话:公司需要重新聚焦技术创新,通过提供各种工具,吸引社群为提高运作效率而做出贡献。
我们正在从自上而下为主体的网络走向一个全民参与的互联空间,拉动力理论对这一时代的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思路和实践空间。好比传播视频,90年代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即电视,今天我们有了多重传播的选择。拉动力理论告诉我们要利用社会资源,发挥群体活力,尤其是后者,因为的主体是人。
我们过去强调如何让网络或技术来影响社群的活动,今天应改变观念,通过社群的努力来改变网络和技术。以前我们只考虑如何建立好门户(portal),让网民来利用资源和各种服务。今天平台(Platform)给予我们新的视角和思考。平台与门户的不同在于它能捕捉新的机会。新的艺术、思想、发明每时每刻从大众参与的平台中涌现出来。对机构来说,这是一笔丰厚的新兴资源。我们要学会拉动,善于拉动,在创新服务中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新的机会,抓住这一机会我们可以处于互联平台的中心位置,否则的话,我们只有等着被边缘化了。
四、《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Mass?Flourishing:How?Grassroots?Innovation?Created?Jobs,?Challenge,?and?Change).(美)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S?Phelps)著,?余江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本书要点:大众创新。
本书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业与增长理论全球权威学者。针对经济如何增长?经济繁荣又来自何处?繁荣的源泉在今天为什么受到威胁?埃德蒙?费尔普斯提出了一些革命性的观点。他认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不是科技,也不是发明,而是现代价值观下的大众创新,例如,参与创造、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愿望。这样的价值观点燃了实现广泛的自主创新所必需的草根经济活力。他认为,大多数创新并非不是由孤独的梦想家带来的,而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共同推动的。正是这种大众参与的创新带来了庶民的繁荣兴盛——物质条件的改善加上广义的“美好生活”。
五、《新数字秩序的革命》(Everything?is?Miscellaneous:?the?power?of?the?new?digital?disorder).(美)戴维·温伯格(David?Weinberger)著,张岩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本书要点:混沌与秩序的关系。知识体系的变迁。
美国学者温伯格的《新数字秩序的革命》为我们解析了一个从自上而下的知识体系到自下而上的知识体系的发展,他用miscellaneous(零碎的)来表示这个世界是混沌而多元的,并用三种秩序来表示知识分类的演进过程。第一秩序是实体的秩序,被分类的东西存在于各自的位置之中,如刀叉在厨房的抽屉里,如果放错了地方就很难找到。第二秩序是科学理性的秩序,如图书与卡片,图书馆预先设计好分类表,然后将图书分类到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这种位置用卡片来表示,它突破了绝对的空间性。到了第三秩序,被分类的内容(contents)和分类的标签(tag)都存在于信息空间,完全不受物理空间的制约。第二秩序和第三秩序的区别是什么呢?在第二秩序,分类体系在信息空间,被分类的东西在物理空间,而在第三秩序,分类体系和被分类的东西都在信息空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将知识的“对象”保存起来,而且要将知识的“条件”体现出来。
我们过去一直认为世界是有秩序的、有规律的,所以习惯了格式化的思维,也根据这样的思维来管理信息,但现在网络允许我们用多维的、即时的方式来管理它们。温伯格有一句很精彩的话:“对于旧思维来说,这是混沌,但对于新思维来说,它是秩序。”
六、《无法全知?:在当今社会对于知识的重新思考》(Rethinking?Knowledge?Now?That?the?Facts?Aren’t?the?Facts,?Experts?Are?Everywhere,?and?the?Smartest?Person?in?the?Room?Is?the?Room).?戴维·温伯格(David?Weinberger)著.?Basic?Books出版社,?2012年出版.
本书要点:知识与网络不可分离。认识并构建更智慧的网络。
本书是美国学者戴维·温伯格的新作,强调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商业习惯如何随着互联网的变化而变化。温伯格对传统和现代的知识体系做了对比:以前人们刻苦学习,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获得相应的认证,发表、出版或写书、教课,但网络化时代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秩序,知识的生成、传播和发表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知识现在不只在图书馆或学术期刊中,不只在人的头脑中,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图书和专家。他认为,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是站在讲台上讲课的人,也不是房间里的人的集体智慧。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本身:把房间里的人与观念连在一起、把它们跟外界连在一起的网络。知识变得与网络不可分离。我们的任务是学习如何构建聪明的房间,构建使我们更聪明的网络。温伯格认为,我们要重新思考自己在互联时代的角色。以前只考虑如何让网民来利用资源和各种服务。今天平台给予我们新的视角和思考。平台与门户的不同在于它能捕捉新的机会。新的艺术、思想、发明每时每刻从大众参与的平台中涌现出来。这是一笔丰厚的新兴资源。这是一个新的机会,抓住这一机会我们可以处于互联平台的中心位置,否则的话,我们只有等着被边缘化了。
我们要改变观念,不能用传统的观念,即我的服务体现在提供资源上,而是要改变成为你提供环境上。如何从提供资源到提供环境,是摆在政府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七、《恢复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你该如何应对?》(Resilience:?Why?Things?Bounce?Back).?安德鲁·佐利(Andrew?Zolli),安·玛丽·希利(Ann?Marine?Healy)著,?鞠玮婕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本书要点:应对危机的方式。强调以适应性治理的能力来应对复杂多元的危机。
按现有中文翻译,Resilience翻译成“恢复力”,是“系统、企业和个人在剧烈变动的环境中维持其核心功能和完整性的能力”。该概念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3年美国生态学家霍林(C.?S.?Holling)将恢复力引入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中,并将其定义为系统吸收干扰并继续维持其功能、结构、反馈等不发生质变的能力。30多年来这一术语的概念和内涵在大量的案例研究中得到丰富和完善。现在恢复力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发展领域,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抵御混乱的恢复力将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恢复力要恢复的不是初始状态,而是健全状态。如某地发生水灾后,传统的做法是在沿岸筑起更高的防汛墙。实际上,恢复力不是简单的防御力,而是应对多样性变化的适应力,也就是说,关键是“适应性治理”的能力。我们过去常常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解决问题,实际上大量危机事例告诉我们,危机是由多种复杂因素构成的,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综合治理的方案。在应对危机的问题上,原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只告诉我们用收敛和克制来达到平衡,而恢复力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思路和方法,即以适应性治理的能力来应对复杂多元的危机,最终达成平衡与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境界。?
八、《反脆弱:从不确定中受益》(Antifragile:?Things?That?Gain?From?Disorder).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Nicholas?Taleb)著.?Random?House,2012年出版.
本书要点:应对危机的方式。善于在不确定的混沌中主动寻找化混沌为秩序的力量。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曾因“黑天鹅”理论而被人们称为“黑天鹅”之父。他用Antifragile(反脆弱)来表示一种力量,并与Resilience(恢复力)做了一个对比,认为反脆弱超越恢复力,恢复力能使事物抵抗冲击,恢复原状,而反脆弱则让事物变得更加美好,并认为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塔勒布用凤凰和九头鸟做了一个对比,凤凰在烈火中焚烧后重生,它烧不死,但它还是一只凤凰,而九头鸟被砍掉一个头后会变成两个头,你不断打击它的时候,它会从九头怪变成十八头怪,这是典型的反脆弱性。塔勒布认为,在生物界,在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中这种反脆弱的现象是无所不在的。如人体骨骼在负重和压力下反而会越发强壮,谣言和暴动在遏制和镇压下反而愈演愈烈一样,生活中许多事物也会从压力、混乱、波动和动荡中受益。恢复力与反脆弱相比,前者更为被动一些,它强调的是一种适应性抵抗,而反脆弱强调的是积极地抵抗,尤其是在不确定的混沌中主动寻找化混沌为秩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