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南开,海峡两岸研讨会(图)

2014/7/13   点击数:1893

[作者] 西北老汉2011

[摘要] 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大数据与云环境下的多维图书资讯学”,2014年7月7-8日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

[关键词]  南开大学 天津 图书资讯学 海峡两岸 研讨会



小区连续断电多日,无奈外出避难,耽误了几天,没有能及时对南开会议进行博文报道。

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大数据与云环境下的多维图书资讯学”,2014年7月7-8日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李月琳教授和台湾师范大学柯皓仁教授,海峡两岸,一女一男,两个主持人。风度翩翩的男主持人柯教授首先向全场询问:”参加过本研讨会6次以上的请举手“,”参加过3次以上的请举手“,”首次参加的请举手“。

说来惭愧,尽管多年来一直在关注着这个研讨会,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能参加过。上一届在台湾举行,本想借机看看宝岛风情,早早就报名并办理好了各种手续,可临了临了,身体又出了状况,怕万一病倒在途中给大家平添麻烦,只好向大陆这边联系人武大肖希明教授言明,放弃了那次机会。所以,老汉我也属于第一次参加这个研讨会的”新人“。

可能也正是由于第一次参加,对已经悄悄改变了的会议宗旨就缺乏了认识。老汉印象里,这个海峡两岸的图书情报学(台湾地区称为”图书资讯学“研讨会,参与者都是两岸的专业教育界人士,那么讨论的主题也都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相关。因此,既然决定了要参加本次会议,也就指导一个研究生在众多会议主题分主题里选择了一个方向做了一个会议应征论文。可到了会议上一看,貌似并不是这样,会议手册上提供的所有报告目录好像没有什么确定的主题,目前图书情报学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什么话题都有。老汉我很是疑惑,特意咨询了一些与会教授。西南大学邓小昭教授说,”你这么一问,还真是个问题。以前的确是专业教育领域的话题,现在怎么还真的就完全改变了。“

好吧,变就变吧,反正这次老汉我使了好大的劲赴津参会,一是为了会会各位老朋友,二就是为了给自己充电,既来之则安之,认真听会、好好学习吧。

于是,4个主旨报告认真听了(马费成“什么是图书情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贺德方“科技报告:内涵、功效、作用与机理”、Diane Sonnonwald“ Visioning Studies: A Socio-Technical Approach to Designing the Future”、赖鼎铭“两岸学术圈的缺憾”),有的很受启发,有的味如嚼蜡,有的则由于本人英语不中而远山雾罩。

12场分会场教授和博士生硕士生的报告有选择地听了,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专业教育界各位同行和博硕士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法;还受邀为一个博士生论坛的5个报告做了点评。老汉发现,有一些报告的选题,对我们这种以公共管理为学科背景的图情档教师来说应该很有启发。比如:武大博士生唐义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动力机制研究》、南开博士生亢琦的《数字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环境继承框架视角》、武大肖希明教授的《基于网络影响力测度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心”机构的选择》、南开柯平教授的《文化集群的共生融合发展:我国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文化大院模式研究》、淡江大学林信成教授的《建构公众协作平台以重现地方群体记忆之初探:以淡水史为例》、河北大学白献阳副教授的《我姑政府交通出行信息再利用制度框架研究》、南开于良芝教授的《我国文盲农民的信息贫困——基于信息获取行为的研究》、南开闫慧副教授的《农民数字化贫困的自我归因及其启示》,等等。

比较遗憾的是由于身体承受力不足,放弃了第二天下午去天津图书馆的参观,爽了老朋友李培教授(现任天津图书馆馆长)的约,只好嘱咐研究生王茜多拍了一些天津图书馆的照片。

前面说到,本次老汉赴天津参会最主要的目的是会见一些老朋友。上大学时,班上在京实习的部分同学曾一起到南开看望在天津实习的同学,那是老汉我第一次到天津,时间应该在1981年。后来,参与钟守珍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图书馆学核心课程《文献编目》教学大纲的编写,第二次又来南开,时间是1993年。2002年,教育部首届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南开举行成立大会,老汉和其他专家一起从教育部领导手里领取了聘书。相隔12年后,老汉我第四次来到天津,来到南开,实在是不虚此行。短短几天里,除了参加会议外,见到了多年来一直如兄长般照料我的王知津教授,见到了北大读书时的授业恩师吴慰慈先生,还见到了大学同窗李晓新教授。既见到了教指委会议上常见的各位教授与好友,也新结识了众多青年才俊,我们专业原先的本科生、南开的硕士生、现在中科院的博士生王铮,也给我提供了诸多的方便。南开的诸位教授和博士生硕士生跑前跑后,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帮助,特别是专门负责接送我的博士生王翩然小美女,老汉我谢谢你了。

离开津门的前一个晚上,在天津某高校任职的一位子舟教授高徒,专门请老汉在晚饭后乘车游览津城夜景,感受了意大利风情街的异国情调。一杯鸡尾酒,两三好友,赏皓然明月,听德国乡间小调,很是惬意。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ba36b0102uwy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