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耀州王家砭村:农村公共文化考察学习(图)

2017/7/27   点击数:2410

[作者] 西北老汉2011

[单位]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 这几天,老汉和省内好几位图书馆界专家,冒着40度以上的酷暑,一起在陕西铜川参加铜川全市图书馆长及基层图书管理业务骨干培训班。这个培训班还有另外一个叫法,“2017陕西省图书馆学会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铜川行”。

[关键词]  铜川耀州王家砭村 农村公共文化



这几天,老汉和省内好几位图书馆界专家,冒着40度以上的酷暑,一起在陕西铜川参加铜川全市图书馆长及基层图书管理业务骨干培训班。这个培训班还有另外一个叫法,“2017陕西省图书馆学会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铜川行”。

前天晚上,在参加主题为“基层图书室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出路”分组讨论时,老汉我与邻座的耀州区王家砭村大学生村官、小美女井甜甜交流,得知他们村图书室藏书已经达到17000余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在陕西这个省份里,能有近2万册藏书的村图书室,就能说明好些个信息:(1)这个村文化氛围不错;(2)这个村图书室历史不会很短;(3)这个村经济条件一定不错;(4)这个村领导比较重视村民文化建设。马上询问耀州区图书馆赵栓正馆长,才知道王家砭村是一个全国著名的文明建设单位,被誉为“好人村”。于是,决定利用次日上午一个多小时时间(据说离培训地很近)去实地考察考察。

昨天早饭后,赵馆长亲自驾车,老汉我拉上了省图书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霍彩铃和王家砭村的村官井甜甜,赶到了王家砭村,在董家河镇主管文化工作的张鑫副镇长、王家砭村妇女主任郝彩侠、村农民诗社创办人王全林先生等人的陪同下,考察了王家砭村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大楼、老年人活动中心、村史馆,还看了一家陶瓷企业(王家砭村属于唐宋耀州瓷遗址范围,一直有民间烧瓷的传统)。

和老汉我事先的预想大体一致,这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子,2016年村民平均收入已经达到18600元。而据国家统计局张嘉佩在《2016弄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状况》(http://www.doc88.com/p-6022870024080.html【2017-07-27】)报告中透露,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63元。也就是说,王家砭村的居民收入说明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00多元。而且,实地考察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一个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优秀文化传承的村子,好人好事屡现不鲜,被誉为“好人村”名不虚传。据说,这一切都主要归功于一个当了几十年的好书记。对了,这个村居然有自己的党委。

在村民文化服务方面,我们看到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体育活动室、档案室、农民诗社等,能够满足村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据参加培训的大学生村官井甜甜介绍,王家砭村图书室现有各类书籍17000余册,报刊30余种,内容主要是科技、养殖、机械维修等农村实用图书,以及文学、法制等书籍。村民借阅量每年约1000余册。这个图书室最早建于1998年,2013年搬入现在的这个新楼里。村里安排有一个专职管理人员,并负担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有没有专人负责,能不能提供其工资或补贴,是目前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图书室里,我们看到这里其实有许多牌匾: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万村书库工程”农村图书室;农业部“农村科技书屋”;唐宋陶业公司残疾职工“文化活动室”;铜川市耀州区图书馆王家砭村分馆;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陕西省文化厅“农村示范文化室”,等等。其实,除了耀州区图书馆分馆的属性外,其他名称都只是某个部分某个时期的特定工程或行为,都不能代表一个村图书馆(或图书室)的实际属性。所以,老汉我还是向村里建议,(1)把现在摆放在图书室里的所有村名誉牌匾调整到现在的电子阅览室房间,命名为“村荣誉室”(其实,这些荣誉牌匾也都属于村级档案)。(2)而把现在电子阅览室的几台电脑摆放在图书室的空位上,形成现代图书馆纸质文献、网络文献并存复合的基本表象。(3)给图书室增加必要的阅读桌椅。(4)给组合后的图书室,正式命名为“王家砭村图书馆”并重新制作牌匾。

好了,其他的感受和收获,大家都从老汉挑选的照片中领悟吧。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ba36b0102x0w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