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立人同仁的“每周一信”之24】教育的真相(2):形式就是内容
2013/10/7 点击数:3760
[作者] 立人乡村图书馆
[单位] 立人乡村图书馆
[摘要] 我想选择一些关键词来做一点分析,看在教育领域中,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形式,背后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原理”,将产生什么样的“教育后果”。
各位亲爱的同仁:
长假的这几天,你们过得如何?但愿你们没有去什么风景区,长假久已成灾,到哪里都是漫山遍野的人,到哪里都是人挤人、车堵车。
我在写这封信的时候,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在每一个景点,人山人海,人们熙熙攘攘地赶路、匆匆忙忙地拍照、穷奢极欲地吃喝、百无聊赖地打牌……这样的旅游,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人们到底在其中想要得到什么呢?我猜想很多人其实只是想要暂时离开自己当下的生活,去哪里都行,随便找个不熟悉的地方,过几天和平常不一样的生活,就够了。很多人会以为:旅途中我到底做了什么、经历了什么,都只是形式而已,重要的是我得到了更重要的内容。
这种形式与内容的二分法是非常普遍的,与之类似的还有:物质与精神,心灵与肉体,表面与本质……。这种二分法,常常帮助我们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来安慰自己,使我们相信自己的人生还不是那么糟糕,使我们相信自己只是“身不由己”;也常常使我们放弃了对真理的坚守,甚至使我们相信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真理。很多时候,我们用“这不过是形式而已”来安慰自己接受那些本来很难接受的东西,到头来,我们就不自觉的被那些可憎的形式禁锢了,而原本以为可以独立存在的内容却无路可走无处安身。
各位亲爱的同仁,我今天给你们写的这封信,要提出一个“很不宽容”的论点: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物质与精神是不可分的,心灵与肉体是不可分的。我不是要在一般的意义来提出一个“哲学命题”,我只是希望从这个角度来谈一谈教育。
我想选择一些关键词来做一点分析,看在教育领域中,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形式,背后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原理”,将产生什么样的“教育后果”:
墙和门:几乎所有的乡村中小学都有不易翻越的围墙和有人把守的大门。大部分学生周日下午到校后,一直到周五下午放假才可以出校门。看起来,这只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形式,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安全。但是,这种形式却在几个方面造成长远的后果:首先,割裂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联系,基本屏蔽了乡村孩子原本拥有的在与自然相亲近、在做人做事更多历练等方面天然的教育优势,使得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被学校垄断;其次,造成学校教育在一开始就是封闭的、威权式的,而非开放的、民主的;再次,造成校园生态本身的恶化,校园内的长官意志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吃饭、购物全然被学校(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或与掌权者有裙带关系的个人垄断;校园内的暴力、早孕等现象常常被遮蔽被忽视(围墙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墙内就很安全美好,其实未必)。近十几年来,学校和教育管理当局越来越重视校园安全问题,导致学校教育越来越封闭狭隘、虚妄自大,这在学生的精神成长方面留下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我曾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一个初中辍学的女生回答为什么不想上学时说:在学校里就像坐牢一样!我想她的说法代表了许多用脚投票,离开校园的孩子的心声(如果你去乡村初中看看的话,你会发现从初一到初三,每一年学生的辍学率是惊人的)。在当前环境下,我倒不是主张校园应该推倒围墙,撤掉门卫,我只是要指出,我们不能对这个形式熟视无睹,以为它不能产生什么后果,相反,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这形式的真实影响,从而设法对冲、救治;我们更应该看到,学校教育之所以愈发成为一个像监牢一样的孤岛,这背后有着更深的制度原因,不只是教育制度,有整个社会制度的原因。制度不变,围墙不会轻易消失。
分班教学:当几十个人被放在同一个班,同样的老师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进度来上课,同样的标准来考核的时候,这表明这是一种工业生产的方式,要求的是整齐划一。这背后的逻辑是:人的成长方向本来就应该有个标准,达标则为合格,不达标则为不合格。这显然是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对教育所产生的一种影响的反映。到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化的时代里面,人的个性化的发展已经有了更大实现的可能,并且已经成为许多人的迫切需要,工业化的教育观念已经过时。当一个班级的规模保持50人以上,甚至是60人以上的时候,所谓“因材施教”就只能是说说而已。除非是在一个特别挑选出来的所谓重点班,大部分学生是很少被关注的,他们坐在教室里只是在陪那些成绩好的同学读书。这使得教育对于大部分乡村学生而言,成为一个虚假而残酷的游戏(主要指的是知识学习方面),孩子们从学校教育里面主要得到的是同伴教育,从同龄人那里得到的各种“教育”大于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在人格养成方面,因为一种虚假意识形态的崩溃,大部分老师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也无能在学生面前树立真正的“师道尊严”,成为学生学习和效法的对象。
集体宿舍:自从撤点并校政策执行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被集中到寄宿制学校。这种寄宿制学校更加放大了我上面在“墙和门”这个部分所说的教育之恶,成为许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噩梦。西部阳光基金会曾对此有专门的研究,感兴趣的同仁可以找来看看。
铃声:校园的时间节奏是靠铃声来把握的。每节课上下课和放学的铃声,因为太司空见惯,我们很少去思考这种形式对我们到底有何影响。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用什么作为铃声,这个是比较简单的,现在很多学校已经用音乐代替了那种传统的铃声(为什么要替换?值得再思考)。第二个是用铃声来提醒时间,表明这里的生活节奏是“中央集权控制”的,而非个性化的。我们在这种“中央集权控制”的生活里过得越久,就越容易丧失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容易养成对环境、对群体的依赖。我得再一次声明,我不是主张废除校园铃声(那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那种模式下,恐怕传统的校园都不复存在了),我是要提醒铃声这种形式本身不是没有影响的。
广播:很少有学校是没有广播的,所谓广播,其实就是大喇叭,不管你爱听不爱听,反正各种“节目”都会按时响起。校园广播(这里不包括那种用耳机、收音机收听的校园电台)是比新闻联播还要无耻的“媒体”,因为它是一种赤裸裸的对你的入侵,而你只能被动接受。可能很多人会举出很多例子来说明,校园广播台也是很温馨的。但是我得说,对某些个别人的温馨,实际上却是对其他人的侵犯。当我们习惯了校园广播的时候,我们也就习惯了各式各样的宣传和洗脑,我们还以为自己很聪明,因为当我们不想听的时候,其实我们什么都没有听到,我们真的可以做到心有二用、充耳不闻。但是,我想提醒的是,无论你听到还是没有听到,那个声音都在响;无论你是否相信,那个谎言一直在重复。有一天,我们对广播充耳不闻了,有一天,我们对谎言耳熟不烦了,这种形式本身要传递的内容常常也就成功的达到了。
已经有点晚了,我还剩下“集体操”“班委”“班主任”“升旗仪式”“国歌”“少先队和共青团”“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等7个关键词没有说完,而这封信也写得很长了。我还是在这里打住吧。
补充说一点:对于我们在图书馆所要开展的“基于阅读的自主教育和开放教育”而言,我们不要轻看那些看起来只是形式的问题:图书馆地面是否干净、架上图书是否排列整齐有序……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应该明白个中道理的吧。
祝这个月过生日的同仁们生日快乐!希望你们在YY上的生日聚会开心愉快!
英强问安于成都
2013年10月7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