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一支摇篮曲
2013/10/7 点击数:3655
[作者] 立人乡村图书馆
[单位] 立人乡村图书馆
[摘要] 每当脚一接触到故乡的土地,心也就会跟着平静下来,于是,一切不快都会在这里被忘记。
每当脚一接触到故乡的土地,心也就会跟着平静下来,于是,一切不快都会在这里被忘记。
国庆节放长假,怀着对亲人的思念,我回到了故乡。这是一次难得的小聚,不仅我的一家回来了,二哥的一家也回来了。
天空飘洒着细雨,不便于下地干活。一家人围着火塘,边烤土豆吃边聊天。哥哥说:“靠着被柴烟熏得发黑的墙壁,心里反而觉得踏实。”我说:“我也有和你一样的感觉,因为我们的心都还没有离开这里。”母亲谈论着家里的大小事情,父亲时不时岔上一两句。一切依旧,明显变化了的是父亲那消瘦的面容上布满了皱纹,掉光了牙齿的嘴,笑起来如同婴儿一般简单、可爱;母亲的头发虽然同样乌黑,但脸上也零零星星出现了老人斑。
天老是不晴,我们有些等不及了。于是,尽管天空仍然飘着细雨,我和二哥、侄儿顾不了这些,提着篮子到林子里采蘑菇去了。跑了几片林子,采到的蘑菇却不多,我说:“是不是天气太冷,蘑菇才长得这么少?”侄儿却说:“是掉在地上松毛太少的原因(“松毛”是当地方言,是松叶的意思),有外地人来收购松毛,四千元一大车,不知买去干啥。”听了侄儿的话,我才注意到地上差不多看不到腐烂的松毛,没有腐烂的松毛,就不太利于蘑菇的生长。
回到家里,母亲看着我们的鞋子、裤腿都湿了。笑着说:“咋个样?叫你们不要去,你们偏要去。”二哥笑着说:“湿这点有啥子事?”我接着说:“是呀,小时候采蘑菇,经常湿得连裤腰带都没一点干的,这小点湿算得了什么。”侄儿在一旁笑着说:“今天这天气是最适合采蘑菇的了。”我说:“等我将身子烤暖和了,让我来为你们露一手,到时你们就会明白:蘑菇原来还可以做出这般举世无双的美味。”全家人都笑了起来。二嫂说:“先别吹牛,我们都等着呢。”
晚饭后,一家人围着火塘。我给全家人讲了一个笑话:“十多年前,一个老头子第一次进城,他也是第一次看到电灯,晚上在旅社里,他看着那亮堂堂的电灯泡,就将旱烟伸到灯泡上去点,可怎么用力吸旱烟就是点不燃,让老头困惑不已。睡觉的时候,老头用嘴去吹灯泡,以为可以像家里的煤油灯那样轻轻一吹就会熄灭,可怎么用力都吹不灭,一气之下,老头辉起旱烟袋向灯泡砸去,随着破碎的声音,灯泡熄灭了。老头得意地自言自语道:哦,这灯原来不是用吹的,要用打才打得熄呢。”我的笑话讲完,全家人笑作一团。二哥说:“我的眼泪都笑出来了。”接着是猜谜。儿子的谜语是: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谜底是:眼睛珠);小侄女的谜语是:第一家针店,第二家皮店,第三家肉店(谜底是:板栗);母亲的谜语是:我家对门一个黑大碗,天天下雨装不满(谜底:树上的喜鹊窝)……谜语一个接着一个,除了说谜语的人,每个人都用力地去猜。
猜谜语玩够了,我让母亲给我们讲个儿时的故事,可母亲却连一个故事也想不起来了。后来,我讲了一个故事,这是母亲讲过的故事中的一个,也是我唯一还记得的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很久以前,有一个农夫独自一人生活着。一天,他从一个烂泥潭边经过,看到一条金色的小鱼在泥潭里挣扎,农夫可怜这条鱼,就把它带回来养在家里。从此,每当他干完活回到家里,饭都是做好了的,他对这件事感到非常奇怪。一天,他早早地回到家,在门外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屋内,看到一个女人正在家里忙着,农夫忍不住“呔!”的一声,接着打开了门,原来那女人是那条金鱼变的,经他这么一声惊吓,她再以变不回金鱼的样子了,从此她和农夫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听我讲完,侄女儿拍着手说:故事虽短,却很经典。后来是侄女儿为我们讲故事,尽管她的语速很快,但我们听得都很开心。就连听力不太好的父亲,也笑呵呵的。也许听故事的人不太注重故事本身,更注重听故事的这种氛围。只是,如今讲故事的角色已换了,不再是当年的母亲。
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我的孩子和哥哥的孩子在雨中打闹、追逐。展现在我眼前的完全是一幅儿时的画面。只是,我不知道,当他们长大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像我一样依恋故乡。对于我来说,故乡是心灵的天堂,只有在这里,我才不会感到自己是被流放;故乡是一支摇篮曲,在这里,一切放不下的都将在这里放下,或者说暂时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