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是怎样炼成的——访泰达图书馆档案馆馆长吴营

2012/4/11   点击数:1521

[作者] 架阁郎

[单位] 兰台天地II

[摘要] 日前,“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天津市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 和“天津市档案系统‘185’人才工作会议”相继召开。泰达图书馆档案馆馆长吴营当选“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 和“天津市档案系统授衔专家”, 分别受到国家档案局和天津市档案局的表彰。开发区档案馆荣获“天津市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连续8年居全市先进行列。此前,泰达图书馆档案馆还先后获得“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全国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档案工作优秀集体”、天津市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和标兵单位等荣誉。泰达图书馆档案馆为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文献信息支撑,已成为全国业界领先的文献信息服务平台。

[关键词]  先进 泰达图书馆档案馆 馆长



新华网天津频道4月9日电 日前,“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天津市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 和“天津市档案系统‘185’人才工作会议”相继召开。泰达图书馆档案馆馆长吴营当选“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 和“天津市档案系统授衔专家”, 分别受到国家档案局和天津市档案局的表彰。开发区档案馆荣获“天津市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连续8年居全市先进行列。此前,泰达图书馆档案馆还先后获得“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全国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档案工作优秀集体”、天津市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和标兵单位等荣誉。泰达图书馆档案馆为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文献信息支撑,已成为全国业界领先的文献信息服务平台。

泰达图书馆档案馆为什么会有如此成绩?他们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哪些工作?就此,笔者采访了该馆馆长吴营。

践行先行先试原则,以创新铸就业界领先地位

问:据了解,开发区档案馆在全国率先建成了电子文件处理中心,而且获得了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答:我们的电子文件处理中心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核心和基础,不仅解决了电子政务信息在保证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顺利在线归档问题,还解决了困扰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了对电子政务系统的旁站监督功能,为解决归档电子文件的长期有效性管理创造了条件,保证了档案信息的永续利用。

通过中心建设,我们先后建成了资源内网、政务网、公众服务网三个物理隔离网络;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馆室一体化管理系统、电子文件处理中心系统、档案馆业务管理系统、城建档案管理系统等5个系统平台,实现了电子文件采集、加工、管理、利用各个环节的计算机管理,较好的解决了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原始性、安全性、共享性等问题,并据此编著了《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实务》。

2005年底,“电文中心”通过国家档案局验收,并于2006年获得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我们首创的旁站式监督在全国档案界发挥了示范和导向作用,得到了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原局长毛福民,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等领导和专家的赞扬。

目前,我们已经为开发区8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安装了档案室管理系统,提高了这些单位档案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馆室一体化建设。

问:南港工业区将成为天津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目前的基础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请问你们在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服务方面有哪些特色?

答:我们馆是天津市首家管理城建档案的综合档案馆。为落实各级政府的决策部署,我馆主动延伸服务南港工业区。在其打下第一颗桩基的前一天,我们开始上门服务,先后为南港工业区建材码头、防波提、泰达蓝盾南港80万立方油库、南港创业路、红旗路等一大批建设项目提供了档案指导和培训等服务,并实现了开发区水工项目档案管理“零的突破”。

我馆作为“开发区在建项目协调推进办公室”成员单位,定期参加“南港工业区企业服务见面会”、“开发区新报建企业前期业务流程宣讲会”,从企业入区便启动建设项目档案服务。实践中,工作人员注重当好宣传员、协调员、服务员,把好项目档案报建关、启动关、节点关和验收关,在促进重点项目建设工程质量的同时,提升了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受到了诸如一汽丰田、东汽风电、渤海钻探等服务单位的一致好评。我们创建的“科学高效的开发区城建档案管理模式”,获得了“天津市档案系统十大创新成果奖”。

问:作为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单位,泰达馆编印了《信息摘编》等参考性刊物,这方面工作的初衷和目标定位是什么?

答:区域的发展,关键在于政府决策。而职能部门的科学决策,必须以大量、精准的信息作为参考依据。作为公共馆,我们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信息库”、“资源库”和“智力库”的角色和职责。你刚才提到的《信息摘编》是我们第一个主要服务招商工作的信息产品,先后3次获得市委高丽书记签批,这对我们是个极大的鼓舞。继它之后,区内外很多部门主动与我们联系,至今,我们已经承办了《泰达产业信息摘编(南港石化篇)》、《泰达低碳》、《南港责任关怀》、《区情通报》(外刊)、《东疆参考信息》、《政策与动态》、《信息参考》等10份决策参考信息产品。我们有信心把高端信息服务做大做强,打造出信息量大、专业性强、参考价值高的决策信息支持平台,同时铸就我们特有的、一流的服务品牌。

问:对于企业用户是不是也提供类似的支持?科技查新服务开展情况如何?

答:是的,对于企业用户,我们同样提供无差异服务。这些年,我们始终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科技型企业活动的各项要求,想方设法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2009年,我们成功策划并举办了“全国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年会”和“国家科技信息服务走进工业园区”活动,今年初,我们又与科技发展集团合作,启动了“滨海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创新服务举措,实现了区内企业与国家丰富科技文献资源的紧密对接,让企业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国家的海量科技和专业信息资源,在企业研发、生产、运营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6年,我们突破了公共馆的惯例和资质藩篱,派员到科技部等接受培训,与南开大学合作,面向企业开展了科技查新服务,成为天津市首家、目前仍然是唯一一家可以提供此项服务的公共馆。每年承接查新课题100多项,不仅为企业降低了查新成本、提高了查新效率,也免除了他们赴市区、甚至北京“排队”查新的劳顿之苦,直接服务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发挥阵地教育职能,努力构筑覆盖全社会的公益文化服务平台

问:近几年来,泰达图书馆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在这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努力?

答:为扩大社会影响力,我馆每年都要开展“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世界读书日”、“滨海学习节”等活动。2010和2011年连续两次被新区宣传部评为滨海学习节先进集体。几年来,我馆组织区内中小学生参加了“大田杯——好书伴我成长”、“枫叶杯——全国青少年儿童书法绘画艺术大赛” 等中小学生系列读书活动,连续五次获得优秀组织奖及集体特等奖,累计获得市、区级奖励的师生超过1500人次。每年寒暑假期间开展的“夏令营、冬令营”系列读书活动、优秀儿童图书展、优秀绘画作品展、环保制作、青少年教育讲座等特色活动,都吸引了众多少儿读者的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系列展览和讲座活动,如开发区城市记忆图片展,开发区地方文献展,“展示家庭档案成果,见证祖国60年巨变”为主题的家庭档案巡回展,开发区劳动模范荣誉档案展等。家庭档案展还吸引了3户外籍居民的积极参与,这些展览既丰富了馆藏资源,也为社会公众增添了新的教育资讯。在讲座方面,我们邀请档案专家举办了家庭建档、从清宫档案看雍正皇帝等讲座,既普及了档案知识,又提高了档案的社会影响力。此外,我们馆还通过“开发区政府信息公开及民生档案服务月”、“9·5”档案开放日、社会科学普及周、“12·4”法制宣传日等专题活动,积极向全社会开展了档案宣传。

问:几乎每次来馆都能看见一楼大厅举办不同专题的书展,非常吸引读者的眼球,这方面工作是怎么安排的?

答:说白了,就是唱好“四季歌”。结合每年的“节气时令”和社会热点等,定期举办各类专题书展,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比如结合“三八妇女节”、 “3·15消费者权益日”、 “国庆”、“春节”和天津建卫60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际妇女节100、建党90周年、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举办相关专题书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好阵地和“第二课堂”的职能作用。

注重发挥体制优势,促进图书档案情报协同发展

问:泰达馆目前依然是国内唯一一家集图书档案情报于一体公共馆,这种体制创新有什么优势?

答:我馆从建馆初期,即实行了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经过9年的实践,我们体会到,一是实现了资源共享,包括纸质文献和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把图书特种文献和档案地方文献的藏、管、用有效结合起来;二是在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工作中实现了有机互补,同时也增加了档案馆的“人气”;三是利用图书馆分馆建设和文化共享工程的推广,推动了民生档案服务,拓展了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宣传;四是通过硬件平台整合,特别是两馆网站合一,使网站的访问量大幅度攀升,实现了技术和服务共享;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受益的是实现了人才和智慧共享,在攻坚克难和捆绑式服务等方面,彰显了1﹢1﹥2的良好效果。相信这一优势会在以后的实践中越来越突出,并能够得到不断的强化和提升。

力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构建多元化特色化的馆藏体系

问:泰达馆的藏资源已初具规模,相对其他馆而言,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答:新馆成立以来,我馆馆藏资源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截至2011年底,馆藏档案总量为 48万多卷,与2003年底新馆开馆时的3万卷相比,翻了16倍。图书资源总量从开馆之初的13万册增至目前的110多万册,增长了近8倍。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城建档案、专业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地方文献等门类丰富、载体多样的档案馆藏体系,并在现有基础上,构建了家庭档案、劳模档案和口述历史档案等特色档案资源,特别是2010年开展的口述历史档案征集,填补了区域历史空白,弥补了档案断层,对完善馆藏结构和丰富馆藏资源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图书文献资源建设上,初步形成了以经济管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机械制造、食品饮料、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及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图书馆藏资源体系,基本上做到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协调一致。

加强团队文化建设,为事业发展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问:听了你的介绍,确实感到泰达馆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不平凡的成绩,是不是得益于有一支出色的人才队伍?

答:很对。我们馆有一支年轻有为的馆员队伍。现在全馆104人,平均年龄不足40岁;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4人、副高级职称的22人、中级职称50人;本科以上学历91人,占馆员总数的86%,研究生以上学历40人,占馆员总数的38%。一直以来,我们非常重视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各种政治素质、专业技能培训,并组织中层干部分期分批赴香港、新加坡等地交流学习,赴科技部、国家图书馆等深造,为我馆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问:我们知道你们的团队文化建设搞得很好,也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答:我们的团队文化,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的。我们先后制定了“搭建平台、服务社会、传承文明”的办馆宗旨,“人人平等、高度开放、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和“经营事业”的工作方针;进行了馆本化、阶段性的“八荣八耻”和“四有馆员”等系列教育,组织了提升核心竞争力培训,把全体馆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来。我们还努力实践了党工团联动机制,每年进行“年度十大新闻”和“年度人物”评选表彰活动;组建了书画、摄影、合唱、收藏、理财、健身等若干兴趣小组,开展了拓展训练、红色之旅、摄影采风、市场淘宝、才艺展示和主题演讲、健康咨询等系列活动,努力构建馆员共享的精神家园,为馆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大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奠定了基础。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是最为宝贵的人才队伍保障工作,我们会持之以恒的坚持并发扬光大。(完)(王文元)

原文连接:http://jiageku.blog.163.com/blog/static/12606917320123118224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