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格严格”到“不拘一格”
2010/2/10 点击数:378
[作者] 刘挺
[单位] 刘挺
[摘要] 我刚上大学时不喜欢哈工大的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那时的想法很简单,觉得八个字中“格”字重复两次,违反了诗的美学原则。今天看来,这个校训绝对不只是不美的问题,而是严重缺乏大学应有的精神文化内涵。
我刚上大学时不喜欢哈工大的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那时的想法很简单,觉得八个字中“格”字重复两次,违反了诗的美学原则。今天看来,这个校训绝对不只是不美的问题,而是严重缺乏大学应有的精神文化内涵。
哈工大人文精神的缺失从教学楼的命名上可见一斑,原来几个主要的教学楼分别是“新楼”、“管楼”、“红楼”、大教室楼”等,大家都觉得实在太土,经讨论更名为“格物楼”、“致知楼”、“诚意楼”和“正心楼”。改名反映了学校在文化建设上的努力,但矫枉过正,《大学》里的这几句话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意思,“格物”谐音“格鲁”,东北话是“格格不入”的意思。从大俗到大雅,从下里巴人一步迈入阳春白雪,像刚离开炼钢炉,就穿上燕尾服的炼钢工人,不伦不类,这仍然是人文底蕴的不足的一种表现。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讲得是“培训”而不是“教育”,比如开办一个“汽车维修培训学校”,完全可以用这句话作为广告词,大学的教育要让学生们独立地思考与判断,自由地发展他们的个性,大学教给人的不是技能,而是思想。技能可以帮助人完成一些具体的工作,而思想则引导人去创造新的生活。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不是大学,只能算是一个技校,而缺乏理论思维,一味沉迷于工程实践的大学,未来的发展令人担忧。哈工大工科超强、文科弱、理科也不强,这种发展格局再不改变,会阻碍学校的发展。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明显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在那个世代,这样的校训与哈工大 “工程师摇篮”的定位相适应,工程师就是要一板一眼把成熟的方法用到实处。但是,在哈工大迈向国际一流大学的今天,一方面需要继承“实干”“人梯”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迫切需要同步建立不拘一格,舒展个性,平等交流,善于思辨,锐意创新,引领潮流等新思维、新文化。
我不愿意看到十年后对哈工大毕业生的第一评价还是踏实肯干,我希望他们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灵活,表达更生动,个性更鲜明。我们培养的是不仅仅是工程师,而且是科学家、教育家、领导人、企业家,乖孩子是成不了精英的,如果总是培养循规蹈矩的工程师,哈工大将无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过去,哈工大培养了一批领导人,如李长春、王兆国等,但他们都是在工业化时代成长起来的,那时工业是国家的主战场。今天,信息产业、服务业、金融业、创意产业等等蓬勃发展,而加工业则是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产业,在新时代哈工大还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吗?在互联网业界,哈工大只培养了已经黯然离开8848的王峻涛,为什么我们没有培养出马化腾、马云、李彦宏、丁磊呢?更不用说Google的布林和佩奇了,那种脱胎换骨式的原创思维在哈工大目前的环境下是培养不出来的。工业时代可以求同,求标准化,信息时代必须求异,求个性化,只有差异化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再说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规格是前人定的,到的“家”也是老师认定的“家”,学生只能被教育,被评判。东方文化就有这个特点,释迦摩尼和孔子都是真理在握,学生都只能向他们请教,而不需要质疑和思辨。然而,创新恰好是要打破规格,创新没有止境,何处是家。知识更新太快,时代发展太快,基础知识和技能扎实掌握就够了,过分强调扎实,事先制定“规格”,划出标准(家),就容易禁锢思想,捆住手脚,这有点像机器学习中的“过拟合”,过分拟合于过去,过分拟合于现有知识,就无法适应新的社会,不利于创造新的知识。顺应时代,南京大学多次修改校训,从最初包含创业艰辛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到今天庄重大气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反映了南大在精神上的传承与发展。即将迎来九十华诞的哈工大,是否也应该思考修改甚至更换自己的校训呢?
校训虽然重要,但毕竟也只是一句话,更重要的是如何接受大学精神的洗礼,九十岁的老牌名校,十九岁的少年激情,抖擞精神,培养出不拘一格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