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之七:修养与成长
2012/1/31 点击数:764
[作者] 刘挺
[单位] 刘挺 博客
[摘要] 一个发自内心希望别人更好,并付诸行动帮助他人的人,将无往不胜。
【美德】
一个发自内心希望别人更好,并付诸行动帮助他人的人,将无往不胜。
品德与学历无关。有很多平凡的人,那么纯真、善良、亲和,按孔子的说法:“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儒家以德为先,“行有余力”,才学文。
真诚、低调、修炼人性,重道不重术,灵魂深处的豁达,功成而不居,日久见人心。
所谓“张扬”就是:在游泳池里,别人蛙泳,你蝶泳。
气场雄浑的人让跟他接触的人感到强大的“吸力”,而不是“压力”。
新年的“一二三四”:送自己一个字“早”,送自己两个字“认真”。一位老领导送我三个词“真诚、善待、包容”。一位老朋友给我四个告诫,我自己提炼为四句话:“放得下,口风严,不轻诺,不骄慢”。
温饱满足后,幸福感与物质无关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清理一下自己的杂物,清理杂物时每每遇到“鸡肋”,扔也不是,留着也不是。此时,我往往倾向于“扔”,在“扔”的过程中体悟“舍”的快乐。不用什么都留着,电脑死机是因为内存拥塞,一切用不上的杂物,用不上的思想,且扔了吧,不想干的事情且谢绝了吧,一身轻松。
【定位】
虎是凶猛的,狼是残忍的,狐狸是狡猾的,绵羊的温顺的,而“龙”是变化无端的。本来只有英雄是龙,现在凡人也要成龙,以便应付变幻莫测的快节奏多元化的社会。人格的分裂已不可避免,能够守住内在的真我,不精神分裂就不错了。
瞿秋白俄文好,便于跟共产国际沟通,因此稀里糊涂地当了党的领导人。临终时写下《多余的话》,他不是对他选择的主义后悔,而且对自己的定位后悔,本来他可以成为一名更伟大的作家。
张飞不可学螳螂拳,石迁使不了青龙刀,武功无高下,必须适合人的特点。哲学也是武器,选择什么哲学,也要看人的秉性。
人生如戏,实力派演员不在乎扮演主角还是配角(马戏团里演小丑的往往水平最高),重要地是把属于给自己的角色演得淋漓尽致,而最佳的表演方式就是本色出演,如孙红雷演黑社会老大,徐静蕾演北京女孩。
偏执的人容易在专业上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很多方面不行,所以专注地做一件事。综合型的人反而容易迷茫,患得患失,变成万金油,不可不慎啊。
【目标与视野】
小聪明是局部寻优,大智慧是全局寻优
不要总认为自己比领导高明,领导有更开阔的视野。你认为是捷径,领导站在山上,他知道那是死胡同。
Stay foolish就是邹韬奋所说的“呆气”,有所坚守,能坚持自己认为有价值但做别人不屑于做的事,小事糊涂。
为一小团体争利益前程固然重要,担负起一代人的责任,共同营造清新公平务实的学术氛围更重要。
【学习与证悟】
听到事理,能转化为行动叫"悟",落不到行动上叫"知"
学游泳,换气是一关,很多人都能给你一些指导,但对你的帮助并不大,还是不停地呛水,不知何时,忽然就能够换气儿了,别人向你请教换气的要点,你也说不清。人生经验亦如此,必须自己在实践中证悟。
承认别人出身优越容易,承认别人的才华与付出难,承认别人获得的机遇最难。向长辈学习容易,向晚辈学习也不难,难的是向同辈学习。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命运不可控,风水弄不懂,唯有积德和读书实在可行。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哲学书,后来越读越乱,犹如桃谷六仙给令狐冲体内灌入的六股真气,乱冲乱撞,自我矛盾,无法化解,痛苦难当。后来,有位朋友建议我多实践,读书也多读史书,只有靠亲身实践和间接实践才能够化解各家各派的学说,识别其优劣,体悟其长短。从那时起,我很少看哲学书。
有的人,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有的人,多年不见,仍没有什么长进。这跟人的志向、经历、悟性有关。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不断学习和进步,生而为人,要发挥人性。
【磨砺】
康熙16岁即位,群臣称颂康熙的智慧虽60岁长者不如。康熙叹道:在终日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一天可以当一年过。石达开20岁封王,林彪23岁任军长,在高强度密集实践的锻造下,一个有天分有理想的人可以在很年轻的时候达到很高的水准,建立了不起的功勋。反之,徒增岁月,于功业何益。
孟子"大任"说的主旨是:把一切苦难均视为磨炼,当下心安。
应该做而不喜欢做的事,做的时候烦,做完了很充实,很幸福。喜欢做而并不必做的事,做的时候开心,做完了心里空荡荡的,发慌。
同样看到国家弊端,士大夫可以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屈原式的,不合作,遗世独立,举世皆醉而独醒,清风留千古;一种是曾国藩式的,与世推移,隐忍周旋,多谋而成事,事功耀古今。
【勇气与激情】
四十岁以前不要怕,四十岁以后不要悔,也不要怕!
看《百家讲坛》“隋唐英雄传”,对20岁的秦王李世民的智慧、胸怀和勇气深深叹服。其中有一个情景:李世民、尉迟恭带四名随从挑战窦建德十万军营,如果是评书肯定无法让人相信,但《百家讲坛》说的是历史,活生生的历史比演义更动人心魄,天下竟有如此勇敢的人!
知网发明人董振东先生身患癌症,手术后开始用英文写书介绍知网,写书大约花了半年吧(我记得不准),半年内拒绝复查,因为如果复查发现癌症扩散会影响他写作,等他写完书再去检查时发现病好了。我对他说,上帝认为知网对学术界很有价值,所以必须把健康还给他。被社会需要的人,上帝将赐予他勇气和健康
自信,不是跟自己吼两嗓子“我能行”就能产生出来的。自信,建立在每天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基础上。
工作激情的四个来源:1、技术探索过程中的好奇心和创造欲;2、技术被用户使用带来的成就感;3、努力修炼,找到个人不断成长的感觉;4、在家一般的团队中找到幸福感。
永葆对事业的激情,不能靠意志力,不能靠金钱,责任感可以用来支撑一下,最关键还是要靠兴趣。
拖拉是普遍的人性,无数人在最后一天忙到半夜,甚至于在投国际会议论文时把时差都计算在内。但我有一个学生“反人性”,比如今天1号,让31号交账,他立即自己把截止日期设为16日,并且肯定能在16日前完成,因此他做事总是很从容,写出的文章质量很高,实在令人钦佩。
【压力】
对于实在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压力、期望,一概置之不理,爱咋地咋地。
在一定范围内,压力越大,越容易聚精会神,效率也越高。不怕压力,怕没有压力。
与众不同,需要承受压力;投人所好,可以立即得到褒奖。只有抗压能力强的人,目光长远的人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位老校长曾说:不要做乖孩子!
管理时间就是管理生命
【名利】
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当低层次的需求(健康、安全)受到威胁时,人会认为名利是浮云,当人低层次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时,人的名利心就会泛起。
用微博,不被微博控;求名利,不被名利控。
佛教徒要破我执、法执,当今学者要破杰青执、院士执
发现朱光潜在抗战时发的议论仍非常切中今日的时弊:“名位是中国学者的大患。没有名位去挣扎求名位,旁驰博骛,用心不专,是一种浪费;既得名位而社会视为万能,事事都来打搅,惹得人心花意乱,是一种更大的浪费。”
【制怒】
恶语伤人与用刀伤人无异,批评人的目的是帮人进步,而非排解自身的焦躁。自勉!人容易对三种人发脾气:亲近的人,弱小的人,宽厚的人,共同特点是发脾气的代价小。
比较情绪化的人,在饿了,困了,累了,烦了,病了的时候会表现得烦躁易怒,自己需要警醒与克制,周围人需要对其体察与包容。
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假设周围人都是圣人,都不应该出错,但自己是凡人,有很多委屈;另一种假设周围人都是凡人,都有各自的缺陷和烦恼,自己要努力超越人性的弱点,坚强些,再坚强些,体谅他人,包容他人。
“怒”这个字谁发明了?“怒”火一烧,心灵即被坏情绪所奴役。“忙”这个字的意思是没有心了,人不得自主。“意”是心灵的声音。汉字实在了不起!
临事欲动怒之际,问自己一句“此事是否原则问题?”,可消七成怒气
生活是“分时图”,有时大起大落,心情要象“十日均线”,虽然受到生活中顺逆的影响,但却平缓许多。
【成才路线图】
金庸作品中常有武功快修的情节,如:“洪七公中毒,在密室中教郭靖降龙十八掌,杨康等在门外随时可能杀进来。”人快速成长的外在条件是:从跟随变为主导,激烈的竞争环境,高人指点,内在条件是:重压面前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蓄势一段时期,必须上攻,冲上去了,就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可以以更宽广的视野,用更充分的资源,做更多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攻途中,必须承受各种压力,如同飞机起飞时的超重感,有点儿不舒服,很正常。
人必须适时“下潜”,没条件“下潜”,也要“空中加油”。
大侠在成长历程一般是:1. 练武;2. 出道,首战告捷,新星冉冉升起;3. 遇到重大挫折,发现自己的不足,隐匿江湖,在深山老林里跟高人重新苦练;4. 重出江湖,叱咤风云,无人能敌;5. 或眷恋红尘,以至于晚节不保,或彻底归隐,泛舟江海,飘然若仙。
中国最伟大的海归是玄奘:30岁偷渡出国,历经千难万险,34岁到达王舍城,入那烂陀寺(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39岁离开那烂陀寺,在印度境内游学,43岁再回那烂陀寺,受邀主持五印论师大会,群僧拜服,44岁启程回国,46岁返长安。历时17年,亲践110国,带回经书657部。真学人中至伟者也!
玄奘成功经验总结:本性善良,目标伟大,有明确的行动路线图,意志坚强,聪敏,专找名家求学,喜欢游学博采众长,身体好(多数取经人都死在途中),外语好,胆子大,不拘俗法(偷渡出国)
四十而“不惑”,就是说,要比较准确地推断预测人事,至少需要四十年的训练数据。四十岁还需要思考,如果有六十年的数据,连想都不用想,一听就有答案,这叫“耳顺”。
秦琼因为在“玄武门”之变中无功而被排在唐初24位功臣之末,但民间仍把他与尉迟恭并列为左右门神。同样,粟裕没有当上元帅,但他的功绩近年被人们一再称颂。可见,未获当世俗名,无损于历史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