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因为痛,所以叫青春

2013/9/22   点击数:2954

[作者] 贤林讲坛

[单位] 贤林讲坛:这里贤者如林

[摘要] 最近总是在思考关于人生与社会的问题,并伴随着看了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金兰都所著的《因为痛,所以叫青春》一书。书的副标题很有意思,叫:写给独自站在人生路口的你。

[关键词]  人生 社会 青春



题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你在读这篇文章,就请读下去吧。

最近总是在思考关于人生与社会的问题,并伴随着看了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金兰都所著的《因为痛,所以叫青春》一书。书的副标题很有意思,叫:写给独自站在人生路口的你。诚然,我们生活在大学象牙塔中,很多时候都会在时间面前表现的战战栗栗不知所措,我们二十左右的年纪,虽然已被社会认定为成年人,但剥去表面的成熟,我们并未做好由里到外变成成年人的准备。刚从初高中的考试中解放出来的我们,习惯了被动,习惯了父母学校老师的计划。我们刚踏入社会的边缘,却又被社会上一股必须要成功的强迫感和危机感裹挟,并把我们推向血淋淋的社会深处,所以哪怕是停下来喘口气都觉得不安,在对未来的不安中迷失了自己,成为学分狂、考证族或是宅族、游戏迷。

青春是孤单的,童年的我们大多生活得很幸福,这种幸福却被称作“水族馆里的幸福”,有稳定的光亮,暖和的温度,有一起生活的朋友家人,过着稳定而有规律的生活。可安稳的代价则是厚厚的玻璃,我们好奇的去望着外面的世界,而外面的世界折射出的只是美好神秘的一面。成人之后的我们,像是被打破了赖以生存的玻璃箱的小鱼,一切幸福的条件慢慢的消退,黑暗袭来,只剩下了自己。而我们的时代是悲哀的,正如金兰都教授所说的那样,这是个对话已绝,共鸣已亡的时代,虽然通讯越来越便利,但是我们变得更加孤独了。每个人都忙于经营自己的生活,真正能倾诉倾听的对象越来越少,可以排忧解难的人也越来越少,但自己需要承担起的责任和压力却越来越大。有时候很累的时候,翻开手机通讯录、QQ、微信,看着那些熟悉的名字,却在恍惚间产生一种陌生感,顿时莫名的寒意笼罩在我的周身,“我们”这两个字被慢慢地拆分,大大的“我”与大大的“们”之间的鸿沟仿佛越来越宽,越来越深,像一张充满恶毒表情的大脸,张大着嘴,发出刺耳的讥笑声,深深的罪孽感化身遮天乌云,侵蚀着我的内心,试图俘获我的灵魂。但正如盐野七生所言:“罗马之所以是罗马,全凭风雨。”我们每个人的心脏并不是东野圭吾笔下布鲁特斯的心脏,每一次血液的涌动(自我的反思)都是一次情感的升华,因为珍惜,所以珍贵,愈加留恋,愈有力量。

“因为不安,所以青春;因为茫然,所以青春;因为彷徨,所以青春;因为孤独,所以青春;因为忐忑,所以青春。”青春施加给人的压力并非是那些需要积累的证书和业绩,而是看不到未来的不安感。因为看不清,因为对未来一无所知,所以时时感到迷茫和恐惧。青春幻化的巨锤一次次锤击我们的内心,引起共鸣,引起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但请记住一句话“年轻,所以伤得起”,我们所处的青春按人生时钟的计算方法正处于早上七点多,晨曦初现,朝气新生,人生之路尚早,就像我们早上七点醒来,发现自己比别人慢了半拍,不要焦虑,这不意味着会毁掉一整天,所以不要说“我已经来不及了”,这是怯懦懒惰的表现。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有一句话:“人生从不会嫌太年轻或太老,一切都刚刚好”。人生没有最佳新人奖,四季各有花开放,总有属于你绽放的季节。但前提是你必须直面自己,甚至近乎粗鲁的剥开伪装的面纱,正视血淋淋的现实,赤裸裸的剖析内心,内省是种源动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此之谓乎!

前一段时间,我曾经认真思考了关于天主教教义中的七宗罪,即“superbia”(傲慢),“invidia”(嫉妒),“ira”(暴怒),“acedia”(懒惰),“avaritia”(贪婪),“gula”(暴食) and “luxuria”(色欲)。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这样的七宗罪,因才华而傲慢,因自尊而嫉妒,因违心而暴怒,因低迷而懒惰,因成就而贪婪,因诱惑而暴食,因倾慕而色欲。如果按教会法典来评判,我们将经历十八层地狱般的酷刑。可是在现实中,我们或多或少不可避免这样的“原罪”,所以我们需要掌握一个度,用理性为矛,感性为盾的姿态,去面对你所需要面对的一切。

今天在读《学记》时发现这样一段话:“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致意思是说:填鸭式的教育、行政指令下不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庞大基数的班级授课制,使学生不尽其材,知识不通其心,这是教育的失败。看完这些我总是表现出愤世嫉俗的姿态,所以我曾在微博中写道:“教育学是最直面社会黑暗现实的专业之一,前途是灰暗的,道路是没有尽头的,在社会、家长、领导、学生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理想教育模型是不可能在中国出现的。”其实这只是对社会区区一角的抱怨,看着每天网上一大堆的爆料,这个贪污,那个腐败,这个潜规则,那个钱权势,相信每个人都会产生一丝厌倦,加上一丝无奈。对社会如此,对自己亦然,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大多表示自己很累,感到自己不幸,我们在衡量幸福含金量的同时常使自己陷入焦点主义的泥潭,盲目夸张放大别人的幸福,对自己的幸福进行缩水,把自己设置成为那个多余的人,下下不幸的诊断书,随之产生一种“只有从不幸中回首时,才能感受到刻骨铭心的幸福”的怪圈。而打破魔咒的奥秘在于松下幸之助说过的一句话:“监狱和修道院的差异在于你选择的是抱怨还是感恩”。当你感到如此糟糕的人生让人厌倦的时候,请记住就是这样的时候,对于某些人来说也可能是一辈子的奢望,所以要学会对现在拥有的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年轻人,需要感恩!

最幸福的社会也会孕育出最不幸的人,何况青春本身也存在痛苦,但这种痛苦,是种化茧成蝶的美丽的痛苦。并非因为已经过去,而是因为将来;不是因为绝望,而是因为希望;不是因为挫折,而是因为潜在的可能,所以才会觉得它美丽。因为在种种不确定中努力抓住自己潜在能力的衣襟一角,从而为明天做准备,所以觉得它美丽。朋友们,活在当下,就要活出美丽的青春!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8cb410101m5m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