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1日
2013/7/21 点击数:1491
[作者] 桑良至
[单位] 桑良至的博客
[摘要] 2003级的同学黎元元,毕业以后在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他给我写了一封信,我打开一看,是文言文,繁体字,我马上火冒三丈,立即回信给予严厉批评。
批评了好人
--谈文字改革
桑良之
2003级的同学黎元元,毕业以后在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他给我写了一封信,我打开一看,是文言文,繁体字,我马上火冒三丈,立即回信给予严厉批评。
在所有的同学中他是唯一一个给我写了信的人,应该是与我关系较好的人了。他来信后受到我的严词批评,自此就没有信件往来了。不过我时常想到他,想到那次回信不应该发火,应该细言慢说,让他明白道理。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汉字应该简化,每个字简化到7划以下。字是信息符号,信息符号越简单,逻辑性越强越好。戴、歙、黟、婺、疆、藏、擎、鑫、。。。,这些字,一个字写很长时间。现在使用计算机,无论使用搜狗,还是智能ABC,往往为找出一个字,翻江倒海,折腾半天,白白耗费了人们的精力,不值得!中国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都是在文化的旗帜下开展政治运动的,(法国的大革命是在宗教改革的旗帜下开展政治运动的)。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显著成果是简化了571个汉字。但是还有好多难写的字保持原样没有动。一个20岁左右的青年,用文言文、汉字给我写信,可能是为了向我表白他的文化功底很好,也有可能认为我是守旧分子,喜欢文言文、繁体字。
我在农村作知青的时候,看到多数农民没有文化,我当时就认为汉字需要进一步简化。我还研究了汉字简化的新思路:把所有汉字,一个音设置一个基准字,比如“YU”音,以最简单的“于”作基准字,下雨的“雨”,在“于”字两边各加一点,“鱼”字就在“于”下打一个波浪,“余”字就在“于”上加一点。这样的字笔画少,便于记忆,字与字之间具有逻辑性。当时我武断的设想,一个月完成汉字简化,谁个抵制就把他枪毙。当然这是幼稚的想法。
到了大学任教以来,我参加了一些国际学术研讨会,我看到很多外国人能会几个国家的语言。我们怕学外语,甚至对学习外语反感。我们到一个著名的大学参观,开车的司机说:这些知识分子动不动就放洋屁,很难说他们不是特务。他把对外语的反感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很多人反对获得本科文凭必须通过四级英语考试,反对评职称考英语。这与中国文字太难,没有心思、没有时间学习外语有关。我本来也反对学英语,认为学习外语花的时间太多,用的时间太少,投入产出比太小。可是我一想到国际论坛上20几岁的外国人会几个国家的语言,于是就领会到,一个强大的国家,他的人民是了解外国的,关心外国事物的,他们具有运用外语的能力。
这样我又想到汉字简化的必要性。
意想不到的是,青年黎元元用繁体字给我写信。当时读到他的文言文、繁体字的信,真是受不了,虽然没有气愤得要枪毙他,但是火气相当的大,不假思索,提笔给予他狠狠地批评了。我很喜欢黎元元,他写信给我,交流思想,这很好。我给他一批评,以后就没有写信了。如果批评后,信写的更多,那就好了。
中国传统的风气是崇尚三坟五典,八丘九索,坚守圣贤与祖训,不敢创造。守成不创新,是封建社会的特点。康熙皇帝让西方传教士给他讲授高等数学、天文、地理、西方医学,但是他为了维护祖制,不让大臣听课学习。知识分子不研究宗教、伦理、哲学、政治制度、管理理论、经济科学、法律典章。。。,沉迷于练习书法、训诂学、音韵学、对联诗词的咬文嚼字。文人们以此麻醉自己,达到“愚”与“糊涂”的境界。他们认为字的笔画越多,越是古朴,越有古人的意蕴,越能传承先人的文化,咬文嚼字,到死也安然。
我是极为不喜欢这种聪明的“愚人”的,我认为他们的行为很自私。我希望全球信息共享,不希望使用复杂的文字,我希望信息符号简单易学,努力减少全球信息共享中的障碍。以信息共享,实现天下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