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部全国地图集,邹代钧,商务印书馆

2013/4/21   点击数:1611

[作者] 图行天下

[单位] 图行天下

[摘要] 清代四部全国地图集:邹代钧舆地学社的《中外舆地全图》、商务印书馆《大清帝国全图》、周世棠的《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集》和邹代钧的《皇朝直省地图》。

[关键词]  清代 印书馆 印刷 装订



清代四部全国地图集:邹代钧舆地学社的《中外舆地全图》、商务印书馆《大清帝国全图》、周世棠的《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集》和邹代钧的《皇朝直省地图》

清末民初是我国地图发展史上由古代传统制图方法想近代制图技术转变的时期。清代初期康熙、乾隆年间大规模三角测量和经纬度测量的成果,在深藏内府近二百年后逐步为社会所用,清同治二年(1853年)由胡林翼、邹世怡等编制,以经纬网格与“计里画方”方法并用,以木刻纸本刊行《皇朝中外一统舆图》(又名《大清一统舆图》)介绍面世,促进了民间地图编印事业的发展。光绪年间,朝廷组织各省编制《会典舆图》,推进了制图技术在传统基础上的进步。近代西方印刷装帧技术的引进,也为清末民初时期民间几部全国地图集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光绪年间的最后几年中,民间连续刊行了几部世界、全国和分省地图集,其中著名的有邹代钧的舆地学社的《中外舆地全图》、商务印书馆的《大清帝国全图》、奉化周世棠的《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集》和邹氏亚新舆地社的《皇朝直省地图》。这几部地图集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在某些方面又具有各自突出的技术和设计个性,在制图理论和方法、地图设色和印刷、装订、装帧等方面都代表了当时我国的制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西方的编图制印水平。

这几部地图集在表示内容和表示方法上相似甚至趋同。《中外舆地全图》和《大清帝国全图》都是以《皇朝中外一统舆图》为基础,参照清会典图、各地通志地图、当时最新的行政单位变更的奏报以及德国人所做的华北地质考察图、日本人所做东北地图等资料,全面表示了山脉、河流、道路,省府州厅县的治所和境界,近代出现的铁路、电线、驿站等基本地理要素。在图例设计和地名标注方法上比传统方法有显著地进步。山脉走向的表示采用近代晕滃法,水系河流的表示出现了单双线和粗细变化、地图设计采用正确的经纬网和投影方法,表明其制图理论和方法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周世棠的《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集》的内容和表示方法“大半依据新化邹氏舆地全图及商务印书馆《大清帝国全图》而成”。邹氏《皇朝直省地图》是其《中外舆地全图》中国部分的最新修订图,内容更加丰富准确,表示方法更科学美观,增加了分区设色的方法,图面美观清晰。以上四部图集的编排方式相同,都是前面一幅全国图,后为二十四幅省区图。邹氏《中外舆地全图》和周氏《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集》还有世界地图、各大洲地图和近百幅外国图,地名译法也有所依据,编辑时“必求征实不敢虚构”。

邹氏的《中外舆地全图》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刊印,编印过程历时六到七年。图集为单面石印,线条清晰,用传统方法装订,颇为简陋。图集经朝廷学部审定后,选其中各省图和分国图共计六十八幅刊成一册出版,作为当时中小学堂及国民教育的课本。

上海商务印书馆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版《大清帝国全图》,引进标准印刷纸型,地图用色采用红、蓝、绿、棕、黑色,印刷套色准确,图面清新。图集采用铜板单面印刷,“蝴蝶”法装订,封面封底硬纸装裱,成为我国近代地图集的精品。在初版后,在光绪三十四年再版,宣统元年第三版,宣统末年出版第四版,每次都在印刷和装帧方面有明显的进步。进入民国时代,在此图集的基础上,民国二年嘉兴陈镐基编制《中华新舆图》,增改民国初年行政建制变动情况,依然是印刷精美,装帧考究之作。

周世棠的《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集》有两个特色。其一是卷首有中国地文图、水文图和气候图,增加了内容要素,在分省图上增加了重要城市街道图,开拓了地理学地图学的范围。其二是采用了分区设色的方法,色彩设计合理美观。图集在光绪三十二年在日本大阪后阪会社印刷装订出版,光绪三十四年再版,国内由新舆学社收藏发行。

邹代钧的《皇朝直省地图》虽在清末的光绪三十四年出版,但在制图方法、图例设计、色彩设计、地图印刷和装订装潢各方面都到达很高的水准,四色印刷,铜版纸,蝴蝶装。图集经过朝廷学部和农工商部的认可,给予高度评价,成为武昌亚新舆地社及许多民间书社编制全国地图和分省地图的重要依据。

发表在《中国文物报》1991年6月16日第三版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d18770102e9w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