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空拜读复旦大学的博士论文和大作-联系实际

2013/7/12   点击数:1628

[作者] 图行天下

[单位] 图行天下

[摘要] 很高兴收到复旦大学几位博士惠赠的新作,联系自己的科研和工作经历来读,看出史海钩沉,耐心可嘉。很有乐趣。

[关键词]  复旦大学 博士论文 大作 实际



很高兴收到复旦大学几位博士惠赠的新作,联系自己的科研和工作经历来读,看出史海钩沉,耐心可嘉。很有乐趣。

首先是 @段伟博士,俗称与重构:论安徽江苏两省的逐渐形成,(台湾)白沙历史地理学报,2011年4月,分析了由清代江南布政使司与两省的源流关系,提出地方政区设置管理概念和实质形成的关系,涉及到意象和事实的认知方法。由此连到我当年做从京师到“京都市的概念与设置”。

二篇是“清代江南市镇水环境初探,以青浦朱家角镇为例”,2011,也许是参加在韩国的国际会议的论文,以小镇见乡镇建制与发展环境。描写生动,言之有趣。

三是“上海小三线建设在县域分布特点的历史地理考察,以安徽省宁国县为例”,中国史学会《中国史研究》 第82辑别册。也是小城镇研究的实证案例,深入到安徽宁国海螺水泥股份公司的发展。由此又问到段伟博士,收到“甘肃天水三线建设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3期的PDF版,读到甘肃天水秦安县庆华机械厂的来历和善后安排。文字写的轻松,那是多少内地技术人员拉家带口去西北的艰苦经历。我当年一个念头去陇南,多少也与此有着深深的情结。

四是“禳灾与减灾-秦汉社会自然灾害应对制度的形成”,复旦大学出版社。看到作者写道首都师范大学的导师阎守成教授,看到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759,想起科学院遥感所阎守邕研究员,也提到我的导师、复旦学人钮仲勋先生,更是亲切。

五是 @路伟东博士“清代陕甘人口专题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论著分析了陕甘回汉错杂聚居的情况,利用了宣统年间人口普查与地理调查表的分析,包括对清代阶州(现在陇南的人口统计分析)。看到书中考证秦州礼县、西和、徽县、巩昌府的宕昌,看到对当地人口数、户数的分析,熟悉又亲切。比如深山区康县“太平”地名的来历,与太平军转战是否有关呢。暂时没找到线索。回想对区域地理的分析,一是来自实证和史地的研究,二是根据地理环境合理性进行的科学推断。深入的看到关于清末警察制度和宣统年间的人口统计,想起自己深入第一历史档案馆调阅珍贵的历史卷宗,看到当时官员的亲笔批文,在《历史档案》上发表过“1908年北京内外城人口研究”。觉得百年朝政,本质如故。

六是 @邹怡博士“明清以来的徽州茶业与地方社会(1368-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展开对茶树栽培绿茶红茶的加工工艺,采茶妇女及相关社会问题,茶地产权等问题的研究。我是浙江人,大概知道绿茶的来由,又到过甘肃文县武都的深山区,看到大片的茶园和小有名气的“龙井”,听说限于交通艰难和当地茶叶工艺,优质茶叶转运到浙江去贴牌“龙井”销售,身价倍增。

忙碌之余,抽空读书吧。开卷有益,收获多多。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d18770102ebn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