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因多彩而快乐着 ——我这30年
2012/12/22 点击数:1440
[作者] 难得“湖图”
[单位] 难得“湖图”
[摘要] 班长要我们写文章说说毕业30年来的情况。我写惯了总结,拿起笔来,大段、小点地写了下来。回头一看,典型的流水账,味同嚼蜡。再看看弟妹们的文章,热情洋溢、形象生动。唉!“老粒子”不如“小粒子”。 1982年大学毕业时我已经35岁。知青年代,我对人生已经作过了最坏的设想,因此后来招工进厂、考上大学,每一步给我带来的都是惊喜。大学毕业,蓝领变白领,且有书为伴,很满足,没有太多奢望,只想愉快地做好工作。
生活因多彩而快乐着
——我这30年
张学华
班长要我们写文章说说毕业30年来的情况。我写惯了总结,拿起笔来,大段、小点地写了下来。回头一看,典型的流水账,味同嚼蜡。再看看弟妹们的文章,热情洋溢、形象生动。唉!“老粒子”不如“小粒子”。
1982年大学毕业时我已经35岁。知青年代,我对人生已经作过了最坏的设想,因此后来招工进厂、考上大学,每一步给我带来的都是惊喜。大学毕业,蓝领变白领,且有书为伴,很满足,没有太多奢望,只想愉快地做好工作。
初出茅庐,渐入佳境
当时我留在学校图书馆,跟着陈岭娥老师担任采访工作。每年几十万元的购书款,自觉责任重大。每天考虑买什么书,买多少书的问题多了,也就有了很多的心得,于是我总结两年来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写成论文《论高校藏书的复本问题》,出席了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研讨会。第一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虔诚而有点胆怯,但是收获很多。肖自力同志高瞻远瞩的大会报告,将我的视野从“为书找人”的工作实践,带到了宏观的文献资源保障研究。随后我写了一系列藏书建设的论文。1986年,南宁“全国文献资源布局研讨会”后,我与华师大林申清合作写了“宏观文献资源布局论”,提出了一些有创见的观点,得到肖自力和黄忠中等专家好评。
文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加强文献共享成为科学界共同的呼声。1987年,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全票通过,将部际图书情报协调委员会领导的,肖自力同志主持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列为了国家“七五”期间重点项目。我也被抽调到课题组并留在北大起草文件。因为有较好的前期研究,我只用两天半时间就写出了文献评估部分的初稿,肖自力和李修宇很满意。结题时,肖老师又将“我国文献资源分布”这篇总结性文章交由我执笔。这项涉及全国486个研究型图书馆的大规模协作活动,获得大量前所未有的数据。原本可以做许多后续的开发工作,由于众多的原因没有能继续下去。这个项目是基于纸质文献收藏而设计的,随着数字化的数据库、搜索引擎和互联网的发展,文献的储存、传递和利用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这仍是我图书馆生涯中最有成就感和最有意义的一项工作。
关上一张门,打开一扇窗
1989年初,我考取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为了得到继续学习的机会,我向周炎辉馆长请求调到了学校科技处工作。刚到科技处,我一无所知。科长布置我为校领导写篇发言稿,我抓耳挠腮,写的很不象样子。此事让我羞愧,决心要尽快熟悉业务,进入角色。不久,我归纳所学,编出一份 “科技计划申报指南”,老师们看后都说好。部教育司正在编写一本科技管理业务指导书,要我参加。这样,我又很快地融入科技管理队伍中。
研究生的经济管理课程涉及到大量数学方法,那些构思新颖的模型和方法很快吸引了我。我觉得自己比较喜欢琢磨事,不擅于琢磨人,特别是人际关系的应酬,更适合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生毕业后我联系到经管系任教。科技处李处长看我做事能干,出面挽留我。提议学校任命我为副处长,还同意我在经管系兼课。李的一番盛情,我不便拒绝,就留了下来。
我的业务能力也很快也得到部教育司的认可,经常抽调我参加部里的一些临时性工作,如科技进步奖评审。1995年,部教育司拿到一个软科学项目,大家公推我来主持。项目完成后获得了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段时间,我先后兼职讲授过五门经济管理的课程,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我嗓门大,板书漂亮,很受学生欢迎。1997年,科技处人员调整,我乘机又联系了商学院任教。这时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找我谈话,说这次科技处的人员变动大,我是熟悉业务的老同志,希望留下来带带新同志。我很知趣,不能拒绝,又一次错过当教师的机缘。
结缘书院,感悟与反思
2001年,我在科技处工作12年,属于轮岗,交流的对象。考虑到五年后就要退休,再到一个新的学术领域也很难有所建树了,我决定静观其变。当时传说要我回图书馆。我觉得图书馆的业务我熟悉,馆长章飞是我的同学,为人聪颖敦厚,一定能合作愉快,可以接受。但是通知下来,却让给了我另一个我惊喜:到岳麓书院工作。书院是一个很多人想去而不能去的单位;我没有想,却好运垂青。或许是书记、校长对我当年能够服从分配的回报吧。
岳麓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基地。我喜欢学习和思考,不愿意当外行,曾试图通过努力,进入到这个研究领域中。但是,我很快发现传统思想文化领域博大精深,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和研究,很难取得深刻而有创见的成果。浅尝辄止,必定浅薄,让人耻笑。我开始慎言谨行,知难而退。
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经典。前来参观和讲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社会贤达、学者很多。他们富有个性的的言行,给我很多启迪和思考。例如,北大教授关于《易经》一番谈笑风生的讲评,使我顿开茅塞,找到了解读这本旷古奇书的真谛;星云大师关于两个书生打赌的故事,让我悟出了在人性面前,有时候真理都要让步道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包含了许多人类求得心身安定的大智慧。过去,我以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我明白了人文修养关乎人的生活质量,同样很重要。我开始重新学习和领悟传统文化;学会包容、学会超脱,学会因势利导,学会顺其自然;心态也变得平和、从容和淡定。
我在书院还分管了文物保护,园林与景观,旅游资源管理等业务。这对我来说很新鲜,也有吸引力。我学习,收集整理出几十万字的资料;我探寻改进工作的方法,写了一些论文;我尝试设计展板、广告和幻灯片,表达自己的一些设想,但是我大多没有拿出来示人。我知道自己不是这些方面的专业人士,体会一下,玩玩可以,不能班门弄斧。我体味着学习和实践的快乐,也获得了很多的专业知识与技巧。
恣意行摄 快意人生
有人说:生命在于体验。2007年7月我退休了。生命在倒计时,我得抓紧做些过去想做而没能做的事情。9月,我只身去了西藏,到了拉萨、灵芝、江孜和日喀则;10月,又随几个当年插队的知青,盘桓川西高原20余天;次年加入老干部摄影协会去江西采风。西藏的壮美的高原景观,川西浓烈的民族风情,婺源的小桥流水,让我陶醉。恣意的行摄,我乐在其中。
2008年7月,朋友邀我去浙江从事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新的工作地点,新的生活体验又一次吸引我。四年来,我奔走玉环、慈溪和宁波之间,听到了许多企业成长的故事,感受到浙江改革开放、工业化的、城市化的发展脉搏,体会了企业家们的艰辛和睿智,就像在阅读一部当代社会的纪实文学作品,生动而厚重,耐人寻味。
技术转移工作比较清闲,我闲不住,先后和一些朋友一起申报了五个软科学课题,包括老工业区改造、创意产业和专利管理等不同领域。经过这些年不经意的知识积累,我轻松地完成了这些项目,有的成果还获得省二等奖。对我来说,这是没有名,少有利的事,但是我享受探索中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最可乐的是我还替一个小老板做了一个山寨版的旅游规划,把在书院偷学的旅游管理、设计绘图等技能都用上,有模有样地编成了一本40页的规划书。
毕业时,我想当个专家,结果成了个杂家。我体验着多彩的生活,因此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