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图书馆”的新命运忧思——以嘉业堂为例

2012/3/13   点击数:1288

[作者] 杞人妄思

[单位] 杞人妄思

[摘要] 不久前,随旅游团进行了两日南浔游。时间算不上充裕,对所有景点都只不过作了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嘉业堂藏书楼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对嘉业堂历史关注有日,对其来历兴衰有所了解,尽管只是实地匆匆一面之晤,还是感触颇多。

[关键词]  藏书楼 现代图书馆 嘉业堂



▲老藏书楼能否发挥现代图书馆的功用?

□本报特约评论员一文

不久前,随旅游团进行了两日南浔游。时间算不上充裕,对所有景点都只不过作了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嘉业堂藏书楼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对嘉业堂历史关注有日,对其来历兴衰有所了解,尽管只是实地匆匆一面之晤,还是感触颇多。

嘉业堂藏书楼,喜欢购书藏书的人都会对它有所耳闻,它是中国藏书历史上最有名的古藏书楼之一。喜欢去图书馆看书的人也会有印象,现在它还是浙江图书馆的分部。查阅浙江省图书馆的馆藏系统,还会经常碰到某某图书藏于嘉业堂分馆的提示。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就更清楚它的分量、它的贡献了,中国现在几家大图书馆的古籍藏书都从它那里受惠良多,比如浙江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随着熙熙攘攘的游客到了嘉业堂的正门前。远望去,嘉业堂与常见的江南水乡的房子没有两样,白墙黛瓦的两层普通建筑,只是门楣横匾上镶嵌着“嘉业堂”几个字,庄重而肃穆。我们怀着几许敬畏的心情进得门去。像常见的历史文化景点一样,堂内两侧墙壁上是对景点的简介,简单的配图加上简单的文字,力求让游客们都看懂。我在各个景点介绍前都只停留了一会儿,因为觉得这些过于简单,意识里觉得已有或将会有详细的研究著作对它的身世作介绍,足可供我在某个静谧的夜里慢慢认知和体会它的悠长和深邃。我被裹挟在人多而喧嚣的旅游长龙里靠近了嘉业堂,抢得个空当,急忙忙把它扫视,想把它大略的印象、其特色贪婪地一下收进眼中,记在心里。可是,我却似乎有点淡淡的失望。

嘉业堂的陈设和当地同时代的民居民房似乎没多大差别,除了置书版的木架、装目录的书柜。哪怕就是这几样特色,也很让人怀疑是不是仅为装饰景点之用。同游中有个湖州本地人,在大家不太满意听导游按熟记的导游词泛泛讲解时,向我们介绍了这里的特色:藏有可以印刷书籍的雕版,甚至你可以出资要求给自己印刷某部古籍……

我关心的则是,这里是浙江图书馆的分部,它还在发挥怎样的图书馆功用呢?从熙攘的游客间隙里,我看到了藏书楼里古老样式的“目录柜”,看到了陈列在木架上的雕版,也看到了用雕版印刷出来的精美繁体汉字版“古书籍”……但是我好像如有所失,没有看到想要看的东西,比如说正在服务中的图书馆员、专心看书阅览的读者等图书馆里该有的景象。

后面的旅游队伍在往前挤,前面的队伍招呼着人向外移动,偌大一个院落里有的是人的流动和喧嚣,不容许的是停留和思考。就这么身不由自己地看到了嘉业堂藏书楼,又出了嘉业堂藏书楼。后来想想,我甚至都没看清它内院的房屋布局结构。在那10分钟的逗留里,我在干什么呢?我在寻找印象中的图书馆。

出得嘉业堂,我专门问导游,这里还有图书馆员上班吗?还有对读者开放吗?导游显然对我的问题感到有些另类和生疏。湖州的同游写过一本南浔地方史方面的书,对这里的历史掌故有较深的研究,回答我:“这里的东西早就搬到浙江省图书馆去了……”,往景点外走,途经景点检票点时,我似乎才结束了一个梦,一个探访古藏书楼加现代图书馆的梦。检票点的设立,意味着把读者挡在了外面。图书馆是不需要检票的,是向大众免费开放的。其实迈进这个旅游景点时,在检票人员检票的时候我就应该明白,检票点的设立就标志着嘉业堂的公共图书馆职能的终结。它已经变成了旅游区内的特色景点,化身为一个只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不再是它曾经的本身。与它有相同命运的还有云南腾冲的和顺图书馆,这个20世纪20年代由爱国华侨创办的现代图书馆,一直被图林人士作为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亮点而津津乐道,可是今年竟然也被当地政府搞旅游给“开发”了——作为旅游景点向游客收费。图林人士很是为之叹惋,这难道是“老图书馆”在新时代的共同命运?

在有千年历史的南浔古镇,其实藏书楼远不止这一所。在当地人称为“四象八牛十二狗”的历史上的富家大户人家里,藏书已经成了一种风气,嘉业堂的主人刘家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我们这个古老的耕读传家的传统国度里,读书藏书是一种嗜好,或者说是生活的需要。崇尚文化的基因渗透到骨子里,即使到了南浔富商这里,尽管“耕”已经变成了“商”也不例外。但是,这些藏书楼终究没能迈出冲破传统的一步,向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靠近,免费向公众开放,为大众服务。它们的开放,仅限于部分文人雅士。嘉兴的古越藏书楼则是传统老藏书楼中的另类,它向公众开放,缔造了中国图书馆史上的第一个公众图书馆。

现在的南浔,有着经济百强镇的盛名。镇里工厂林立,年产值过百亿,吸引了无数中外客商。但在几天的游历中,我竟然没发现一家书店,无论是在保护完好的南浔古镇,还是在现代化的新城区,试图寻访当地的图书馆也无果。嘉业堂连同当地曾有的藏书之风莫非仅属于过去?传统与现代,老藏书楼与现代图书馆,似乎很是遥远不可及,不可联通。走在南浔古镇与现代新城区连接的大街上,我多么期望老藏书楼和现代图书馆之间也有一条街或一座桥相连,那样的南浔岂不是更美?

我止不住冒出个天真的想法,如果嘉业堂能够被当地政府异地重建——建一座新的现代化图书馆,冠以“嘉业堂图书馆”的名字,既能践行现代图书馆免费、平等、无障碍的精神,又能继承藏书楼藏书的历史,这会不会是老藏书楼的一种蜕变和新生,算不算是完成了从精神上对它的继承和超越?退一步说,至少千年南浔古镇又多了一处旅游景点。当下在发展城市旅游中,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已经成了城市的旅游景点,这对于展示城市的文化风貌而言也是一件好事吧。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b5aa0a010129q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