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讲座

2010/12/18   点击数:711

[作者] 木子

[单位] 木子的BLOG

[摘要] 到了新单位,馆里要求每个高级职称的职工要做一次讲座。说实话,当时听得心里打鼓,因为没有搞过图书馆方面的东西,非常担心自己会讲糟了,还特别担心会出现贻笑大方的普通学术问题。这次终于轮到我了,领导也担心我会出状况,所以特意找到我说给一个月的时间来准备,内容由我定。想想,领导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馆里的高级职称馆员原来都是一直搞业务,而且都是大学教师的背景,学历都是硕士生。而单位里的其他年轻职工虽然职称不是很高,但个个学历基本上都是本科以上,而且大部分也是硕士生。这样的话,要做一个讲座,不仅要跟其他的研究员差不多的水平,还要吸引下面的听众来听确实对我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我出场能力的欠缺,一时间很是惶惶。但也没有办法,只能面对。

[关键词]  讲座 学术论文 图书馆



第一次做讲座

到了新单位,馆里要求每个高级职称的职工要做一次讲座。说实话,当时听得心里打鼓,因为没有搞过图书馆方面的东西,非常担心自己会讲糟了,还特别担心会出现贻笑大方的普通学术问题。这次终于轮到我了,领导也担心我会出状况,所以特意找到我说给一个月的时间来准备,内容由我定。想想,领导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馆里的高级职称馆员原来都是一直搞业务,而且都是大学教师的背景,学历都是硕士生。而单位里的其他年轻职工虽然职称不是很高,但个个学历基本上都是本科以上,而且大部分也是硕士生。这样的话,要做一个讲座,不仅要跟其他的研究员差不多的水平,还要吸引下面的听众来听确实对我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我出场能力的欠缺,一时间很是惶惶。但也没有办法,只能面对。

先是选题。我想基于我学科和工作的背景,千万不能选理论方面的。一是自己没有理论的底蕴,二是听众的理论水平已经超过自己,他们在大学里已经学过了,我还来拿自己的弱项去谈,这点是不可行的。那选什么呢,好在这段时间一直在看学术论文,发现有很多分析的文章,灵感一来,干脆做一个本校硕士生引文分析,这样的话有数据容易吸引听众,所以就选定了题目。

题定后就开始做PPT。原来想,PPT要做的动感,有新意,能在听众不愿意听的时候会被PPT的画面所吸引,但是真的开始做后,发现这种分析性的东西不好用太多的画面,容易使画面复杂化,而听众会对数据产生抵触,所以选择了最简单的画面,背景颜色很深,让听众看电脑时可以很舒服的一直边听边看。

接着就是内容。做内容其实就是做一篇文章的大纲,但是有一点是如何让听众觉得听了你的东西能有所收获,这是一个讲座成功与否的标志,也是一篇文章写得好坏的评判。所以对数据的分析只是一个工具,重要的是从中能挖掘或延伸出什么内容,引起听众的思考和共鸣。基于这点出发,我在对数据背后的思考花了很大的功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这些想法是和工作息息相关的,不是无的放矢。按照这个思路,终于把内容搞定。

到了昨天,领导通知要上台了。上台之前还心里一直打鼓,在台下还跟领导说很紧张,领导说没有关系的。但还是紧张。真上台了,一开始声音发抖,慢慢的就一点也不怕了,最后就完全放开了,讲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讲座完后,思考了一下,明白其实任何时候内容都是大于形式,如果没有好的内容,画面再好也是不能吸引听众的;还有要讲自己熟悉的区域,而且平时的积累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平时没有涉猎过讲座方面的内容,到时候谈起来是不可能谈开,而且绝不可能有自己的观点出来,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再有要不断的学习,用心揣摩,看看别人如何讲座,有哪些可以学习的,哪些是可以改进的。总之,经过这第一次后,不会再害怕,也会对内容更用心去做,会对自己在讲座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改进,比如这次的表格过多,有时会让听众不耐烦等。

写到这,想起前些日子看过的两篇博文都谈到讲座也是一种阅读,有共鸣之外发现在这方面有所疏忽,明年应该加强听讲座的次数,用另一种方式来积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746280100nuc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