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看宋词
2010/3/2 点击数:696
[作者] 木子
[单位] 木子
[摘要] 每逢岁末,人的心情不免杂陈。09年最后一天,正值值班,百无聊赖之际略感凄惶。于是信步走到书库,想找本书来消遣心情,乱瞄几眼后发现了沈祖棻的《宋词赏析》。看看序言,了解到此书是沈先生早年的课件,后由她爱人交给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翻了翻,觉得本书浅显易懂,虽有个别地方条理未清,但适合我这个层次来阅读。
每逢岁末,人的心情不免杂陈。09年最后一天,正值值班,百无聊赖之际略感凄惶。于是信步走到书库,想找本书来消遣心情,乱瞄几眼后发现了沈祖棻的《宋词赏析》。看看序言,了解到此书是沈先生早年的课件,后由她爱人交给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翻了翻,觉得本书浅显易懂,虽有个别地方条理未清,但适合我这个层次来阅读。
宋词,早年间看过,这些年也断断续续地浏览过,可要象这样正得巴经拿本书来看,大概只有几次。
第一次是为了练钢笔字,父亲拿来一本《宋词一百首》,要求每天照写几遍,并要将字记下来。结果是我被书中得图画迷住了,宋词背了不少,至于字倒不记得多少。那时年纪小,只是觉得这本书图文并茂,很美。以致许多不认识得字通通去查字典,一下子查字典倒也熟练起来。现在想想,恐怕算是我对宋词的启蒙。
第二次,也是为了练字,但是毛笔字。大概是高中毕业后,居家无事,又想起练字来。考虑后,决定不照字帖,就用《宋词一百首》,这样一方面可边写字打发时光等通知,一方面又能读读宋词。虽然这本宋词不是早年那本,但也是很好的,只可惜被人借走后丢掉。直至今日,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本书封面是绿色的,第一首词是作者颇受争议的《菩萨蛮》(虽然现在一般都把它归为李白,可是李白却是唐朝呢):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那时年少,还只是觉得美,认为宋词中的离愁别恨和自己少年烦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绪有些符合。
第三次就是大学里。80年代时,大学较现在活跃,没有那么多需要为考试而做的功课,人人都在充电,看各式各样的书,在偶然一次发现唐圭璋的书后,毫不犹豫地拿起了他选编的《唐宋词鉴赏辞典》。那时对宋词才开始有一些更深的了解。
后来就是刚参加工作期间,再后来就是刚生完小孩,然后就是这次了。
岁月荏苒,光阴抹去了早年的情怀,但于宋词,我不是个研究者,始终沉浸的是它的意境美和词句美。宋词让我着迷处就是每一首词都能勾勒出一幅画,每一首词都倾诉着作者的心绪。“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寥寥三句,却意境顿出,一幅江南图景呈现眼前,贺铸的情绪也流露出来,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如果用现在的文字来表达,至少得用上百字或千字。“文言文静,白话文动”不是没有道理。宋词就是这么静静的几句,让你品位良久,并萦绕于心。
宋词还有一处让我醉心已久的就是那份虚无和幽微。不管你是积极的还是消极,人生总是很渺茫,宋时动乱多难,人们往往要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思考。而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思绪悠然而生,这些虚无和幽微的情意用诗词来表达是最好的选择。写的人表达出来了,看的人可以吟味揣摩,两全其美。原来在大学阶段看宋词时,只是不停的把注意力放在它的虚无和离愁别恨上。对于宋词表达的东西总有不能通透之处。这个疑问一直存于心中。直到看到张中行的《诗词续写丛话》中张老用“幽微情意”二字来解释诗词时,才把疑问解开一部分。确实,宋词中体现出来的意境中大部分是作者幽微情意的表达,情意一直是贯穿于宋词中的。
宋词还有一点,就是最适合情绪的排遣。每每没事时,或对生活有些郁郁时,看宋词不啻是一种解脱的方式。象这次,手拿沈祖棻的《宋词赏析》,静静地在阅览室看着,心情就渐渐的宁静下来,每天看几首,慢慢的看完了。看的时候,不断地去鉴赏宋人的心境,自己的心境也豁然起来。想到这是沈先生的遗作,大概宋词也是沈先生过去日子里情意的寄托吧。只是很奇怪的是,这次看宋词竟很超脱,没有去与词中的情绪共鸣契合,难道是已至不惑之故?
以前看宋词,觉得美。今天看宋词,还是觉得美。虽然乱写,但也恰好让自己的情绪移去。宋词就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