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智刚,康重庆.碳中和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挑战与展望[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2(8):2806-2819. [2] 梁作放,孔令勃,潘华.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J].电力与能源,2024(2):154-159. [3] 郭剑波,王铁柱,罗魁,等.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思考[J].新型电力系统,2023(1):32-43. [4] 李政,李伟起,张忠伟,等.“双碳”目标下我国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4(4):108-120. [5] 任大伟,侯金鸣,肖晋宇,等.支撑双碳目标的新型储能发展潜力及路径研究[J].中国电力,2023(8):17-25. [6] 张文智,杨晋红,贾艳刚.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促进研究[J].新能源科技,2023(1):12-17. [7] 王光培,黄晓凡,王荣保,等.基于新型电力系统的储能技术研究[J].电气自动化,2023(3):85-88. [8] 苏娟,李拓,刘峻玮,等.综合能源系统下虚拟储能建模方法与应用场景研究综述及展望[J].中国电力,2024(6):53-68. [9] 沙伟燕,胡伟,何宁辉,等.大规模虚拟储能平抑新能源功率预测误差优化调度方法[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23(6):167-174. [10] 李东东,陈天旭,沈运帷,等.基于联合虚拟储能系统的海岛微电网协同优化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3(20):7842-7856. [11] 王畅,姜宇,傅守强,等.含虚拟储能直流微电网的源储荷优化控制技术[EB/OL].(2023-02-08)[2024-07-22].https://yz-jsjc-gov-cn-1416.res.gxlib.org.cn:443/rwt/1416/https/NNYHGLUDN3WXTLUPMW4A/kcms2/article/abstract. [12] 孙宏斌,郭庆来,潘昭光.能源互联网:理念、架构与前沿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19):1-8. [13] 高心杰,程杉,万思宇,等.考虑热能输运特性的区域电—热综合能源系统储能鲁棒优化配置[EB/OL].(2024-05-11)[2024-07-22].https://yz-jsjc-gov-cn-1416.res.gxlib.org.cn:443/rwt/1416/https/NNYHGLUDN3WXTLUPMW4A/kcms2/article. [14] 田世明,栾文鹏,张东霞,等.能源互联网技术形态与关键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14):3482-3494. [15] 姚帅,顾伟,张雪松,等.热网特性对于综合能源系统超短期调度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8(14):83-90. [16] 栗海润,穆云飞,贾宏杰,等.考虑量化储热的多区域电–热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1(增刊1):16-27. [17] 史喆,金宇飞,王勇,等.基于用户舒适度区间约束的电热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22(20):168-177. [18] 穆云飞,唐志鹏,吴志军,等.计及虚拟储能的电-水-热综合能源系统日前优化调度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23(24):11-21. [19] 王楠,张辰,何旭道,等.基于弃风消纳的热网主动储热优化[J].中国电力,2023(2):114-122. [20] 徐飞,郝玲,陈磊,等.电热综合能源系统中热力管网动态建模及协调运行研究综述[J].全球能源互联网,2021(1):55-63. [21] 邵宗义,吴金星.对现行供热系统的调节模式及其研究的看法[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3(3):37,41-43. [22] 牛建军,张航.质量—流量调节的模拟应用[J].山西建筑,2015(31):175-176. [23] 蔡晓明.关于供热系统热网运行调节技术的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3(6):103-105. [24] 张苏涵,顾伟,姚帅,等.综合能源网络统一建模及其应用(二):复频域增广模型与时、频模型对比[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2(16):5798-5810,6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