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镇江新闻 镇江舆情 金山热评

以科技创新之光照亮自立自强之路

2025-05-23 12:07

2025年5月30日是我国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从实验室的潜心探索到产业一线的落地生花,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攻坚到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长,中国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突围的征途上不断刻下新的坐标。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已进入白热化,我们唯有以基础研究筑基、以人才生态蓄势、以成果转化破壁、以开放合作聚能,方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立自强之路。

筑牢基础研究根基,激活创新源头活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地基工程”。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投入持续加强,相关领域的竞争越发激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破‘卡脖子’技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我们唯有筑牢基础研究根基,才能跑赢这场竞赛,掌握发展主动权。从量子纠缠理论的底层探索,到高精度光量子调控技术的突破,再到卫星载荷与地面站的全链条自主研发,潘建伟院士团队依托自主研制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不仅实现了全球首个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更构建了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使我国在该领域从“跟跑者”跃升为“领跑者”。这一里程碑式成就的背后,是该团队长达15年的基础研究积累,其艰辛的研发历程不仅印证了“地基牢则大厦稳”的深刻洞见,更彰显了国家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战略定力,同时也揭示了我们只有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才能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不竭动能。

厚植人才生态沃土,增强创新核心动能科技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华为实施“天才少年”计划,通过全球招募顶尖青年科学家,助力集团攻克5G毫米波通信、AI芯片架构等“卡脖子”技术。合肥“中国声谷”依托中国科大“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以“人才+项目+资本”模式集聚全球AI领域高端人才,孵化出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华米可穿戴设备等领军企业。教育部联合工信部在30所高校设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清华大学与航天科技集团共建“空天技术联合实验室”,相关成果直接应用于2030载人登月工程。这种“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彰显了中国正以更开放的胸襟、更灵活的机制、更包容的环境,让创新人才如鱼得水,让科技自立自强根深叶茂。

创新协同发展路径,驱动成果转化引擎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出题人”与“答题人”,而产学研深度融合则是打通“实验室”与“生产线”的关键桥梁。深圳构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搭台”的协同机制,通过建设无人机产业园区、设立专项基金,推动形成上百家企业的产业集群,大疆公司精准锁定消费级无人机市场需求,创新攻克数十项核心技术,打造出全球市占率超70%的“空中影像帝国”。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构建“院校育苗-平台孵化-产业加速”全链条生态,推动中国首款自主研发抗癌药打入欧美市场,带动园区上百家企业形成协同网络,2024年产业规模达2500亿元。陕西秦创原平台通过“允许科研人员保留3年岗位创业”“专利作价注入企业”等政策突破,促成相关专利落地孵化多家上市公司。这一系列的实践证明,创新构建协同发展路径,才能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进入生产线,并真正转化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

融通自主创新链条,拓宽国际合作维度科技创新既要“练好内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又要“开门创新”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新冠疫情爆发后,国药集团不仅创造了全球最快灭活疫苗研发速度,同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100多个国家提供超20亿剂疫苗,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相关疫苗原液生产技术,彰显了全球合作抗疫的大国担当。隆基绿能自主研发金刚线切割技术,将光伏硅片成本从每片1.5美元降至0.3美元,推动全球光伏发电成本十年下降90%。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期间,由杭州市政府联合中国科技企业阿里云共同研发的智能AI手语翻译系统“小莫”,为来杭参赛的各国听障人士提供了无障碍沟通服务,成为亚残运会科技助残的亮点。“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中国科技工作者走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独特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科技创新必将以更坚韧的探索、更系统的思维、更开放的姿态,照亮民族复兴之路,也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东方智慧。(陈伟华)

责任编辑:臧一凡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