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教育”架好党群“连心桥”
当前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其中坚持“开门教育”这一重要规定,为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指明了方向。广大党员干部切莫把“开门”当作被动应考,坐等群众“递状子”“敲堂鼓”,要真正做到“走出去”“请进来”“敞开说”,与群众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受触动、受教育、受启迪,持续深化党的作风建设,不断以新风正气护航全面振兴。
“开门教育”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更是扎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选择。延安窑洞前,毛泽东同志用粗瓷碗与老乡共饮延河水;深圳渔村里,邓小平同志踩着泥泞与渔民细算经济账;知青岁月中,习近平同志许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坚定信念。他们率先垂范告诉我们,群众路线始终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是让党群干群关系亲密无间的传家宝。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学习教育真学假学、问题真改假改、作风真好假好,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真切,心里最明白,也最有发言权。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发动群众参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有利于持续擦亮作风建设这张“金色名片”,还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关起门来”听不到真实民声,“憋在屋里”摸不到民生脉搏。“开门教育”,要向着民心敞开;群众路线,要朝着民需延伸。“开门教育”决不能门户大开人却纹丝不动,坐等群众上门诉苦诉难;意见箱、网络信箱公之于众却长期置之不理。党员干部要赓续“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优良传统,涵养“闻过则喜”的雅量和境界,广开纳谏之门,结合开展“四下基层”等工作,“深入”更要“心至”,眼睛向下、多和群众“拉拉家常”,多坐坐群众“热炕头”“小马扎”,让群众“掏心窝”,多听听群众的“牢骚话”“弦外音”;要多往困难多、情况杂、矛盾多的板块跑,多走“自选路线”,避免“精品路线”,多找“盲区”,潜到“水底”一探虚实,聆听老百姓关于“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最质朴的诉求,从群众意见中发现当前形势下“四风”问题出现的新形态、新变化,有的放矢地治歪风、祛邪气、养正气。要学会下足“绣花功”,从群众的饮食起居、家长里短、评价看法中了解到真实情况,对细节进行精准分析,真正让调查研究“沾泥、带露、冒热气”,把群众所思所盼摸清摸实,实现为民所谋和群众需求的“同频共振”,让“您的声音”变成“我的行动”。千万不能让“四下基层”演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打卡拍照”,最终沦为“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独角戏。倘若“开门教育”演变为“伪开门”,看似门户大开,实则心门紧闭,落入“自弹自唱”的形式主义,无疑加深与群众的隔阂,拉开和群众的距离。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的“试金石”,要及时进行“返工”“补课”。当党员干部的手机号变成“民生热线”,当市民信箱显示“您的来信已收到,相关部门正加速办理”,当12345热线回复、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当田间地头出现“流动办公室”,群众就从学习教育的“旁观者”变为“局中人”。“开门教育”就有了民生温度,有效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化风成俗。
“开门教育”不仅要“开好门”,更要“办好事”。推开朱漆大门,看见民生冷暖;踏上青石门槛,丈量民情百态。“开门教育”不是摆花瓶,不能简单地当作问题清单上的勾选项。徙木立信,取信于民;激浊扬清,久久为功。党员干部要将“开门”收集的意见转化为“办事”的具体行动,把“开门”的结果转化为惠及群众的实际成果,让群众感受到“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把学习教育与中心工作结合、与服务群众结合,主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治理、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把实事办好,把“关键小事”做好。善于把经验做法的“金点子”转化为制度规定的“金果子”,实现从“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转变,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中把“问题清单”转变为“履职清单”,架好党群“连心桥”,办好民生“暖心事”,书写“让群众眉开眼笑”的满意答卷。让学习教育成果真真正正转化为惠民生、顺民意、促发展的实际成效,更好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答卷。(王建明)
责任编辑: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