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苹芳:《邓之诚日记(外五种)》出版感言

2010/3/9   点击数:569

[作者]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室

[单位]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室

[摘要] 今年年初,邓瑞学兄自南京来函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正在影印出版文如先生的《五石斋日记》,并嘱我作序。我是文如先生晚年的学生,不敢为老师的书作序,何况对《五石斋日记》我并未仔细拜读,更不敢妄加评论。惶恐之余,念及明年是文如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值此有纪念意义的良机,我则愿藉《五石斋日记》出版之时,谈一点我对文如先生治学做人足为后世楷模的体会。

[关键词]  五石斋日记 传统



徐苹芳

今年年初,邓瑞学兄自南京来函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正在影印出版文如先生的《五石斋日记》,并嘱我作序。我是文如先生晚年的学生,不敢为老师的书作序,何况对《五石斋日记》我并未仔细拜读,更不敢妄加评论。惶恐之余,念及明年是文如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值此有纪念意义的良机,我则愿藉《五石斋日记》出版之时,谈一点我对文如先生治学做人足为后世楷模的体会。

文如先生治学,可以“博大精深”四字概之。治史要求真、求通,他编纂《中华二千年史》正体现了这种精神,从秦汉至明清两千余年,贯通古今,从宏观上控制了历史发展之大势;选材皆以正史为准,求真、求信,训练学生掌握原始史料之能力。一九三四年被列入《大学丛书》,直至今日,仍有其学术生命力。治史还要精深,文如先生晚年完成的《清诗纪事初编》,成了以诗证史的典范。文如先生既深于诗,又深于史,只有兼擅文史的学者才能胜任,他从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开始,便致力于清初历史的研究,陆续收集顺康诗文集七百余种,选六百二十二人诗作,各为小传,阐幽发微,精心考订,从被忽视的诗作中发掘出湮没的史事,重释历史的真相。一九六五年出版以来,被誉为是学术特色最鲜明,学术境界最高的传世之作。①

文如先生早年在滇支持辛亥革命。袁氏当国后,自滇入川鄂,参与护国军反袁运动。一九一七年春过沪抵北平,受蔡元培之聘入国史编纂处。一九二一年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一九三〇年以后就聘于燕京大学,专任历史系教授,迁居西郊,潜心治学,以教学著述为终身职志。②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燕京大学,逮捕在天津的司徒雷登和在北平的陆志韦、赵紫宸、张东荪、侯仁之、刘子健等先生;日军复与燕京大学秘书长萧正谊和洪业(煨莲)、文如诸先生谈判,企图成立一个由日本人控制下的燕京研究院,如不同意,即以封闭学校相威胁,洪业、文如诸先生力拒不从,日本人恼羞成怒,先逮捕萧正谊,十天后再逮捕洪业、文如先生入狱。他们在狱中表现出崇高坚强的民族气节,对日本人的种种威胁利诱,毫无所动,坚决不就任日伪政府的任何大小职务,以名节相砥砺,以文天祥为楷模,暗中吟哦唱和,抒发其胸中浩然之气。后来文如先生在《闭关吟》一书中默记所成诗百余首,皆凛然可诵的传世佳作。③一九四二年五月,文如先生等被假释出狱,但不得离开北平。失业后全家人口众多,只靠变卖家私书籍、鬻字刻印、典当借贷为生。一九四三年春夏之交,周作人托人约请文如先生任日伪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研究员,可在家自由研究,先生以年老另有著述坚辞。后又以委托研究员名义商请,先生亦笑辞。八月间日人松崎鹤雄推荐文如先生任日伪山西《新民报》主笔,年薪可达万余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款额,先生峻辞。后来松崎亦为文如先生在民族大义上的高风亮节所感动,在来信中称:“知先生不欲任此报馆伪职,深悔知先生之浅,益慕先生之高节。”④文如先生在抗日时期沦陷区中与日伪抗争的事情,外界很少知道,但这些事情恰恰是我们评价文如先生做人处世的最主要的内容。

文如先生教书育人,通过言传身教,先后在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培养了许多知名的历史学家,特别是在燕京大学,文如先生与洪业先生密切配合,成绩尤为卓著。周一良先生称文如先生是引他入历史门的恩师,他的第一篇史学论文《魏收之史学》就是文如先生指导的,他说:“邓先生性情狷介,对同辈人多所臧否。……但他对青年人则是古道热肠,多方扶持鼓励。”⑤王锺翰先生也说:“我之所以能走上清史研究这条路,除了自己的志向所在外,邓先生的启蒙培植、耐心引导,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⑥周、王两先生都是中国当代的史学大师,他们各有自己的学术经历,但都承认其史学启蒙于文如先生,这便是学术传承。我从一九五一年才跟文如先生学,不足十年,我的学业基础也远不如当年的周、王两先生。承文如先生不弃,亲自在家里为我一个人开课,讲晚清史,讲如何鉴别史料,耳提面命地指导我写《翁同龢与戊戌变法》论文,这是我的第一篇史学论文,发表在一九五四年五月十三日《光明日报》史学版上。虽然我后来改学考古,但鉴别史料的课,却让我受益无穷。一九五六年我到天津南开大学,郑天挺先生接受我作他的助教,并能在他所开的“明清史”和“史料学”课上作辅导,都得益于文如先生。

我从文如先生那里继承的是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北伐成功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也就是在这期间,有一批学术精英脱颖而出。文如先生则是培养这批精英的教师之一,他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同时,文如先生所处的年代也正是国难频仍的多事之秋,他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称得上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中国知识分子,我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光荣。

感谢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五石斋日记》,使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中国学者是如何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默默耕耘,如何为中国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六年五月十八日于北京东四九条

注释

①详见卞孝萱《邓之诚“诗证史”的理论与实践——〈清诗纪事初编〉书后》,《燕京学报》新十三期,二○○二年十一月。

②《邓之诚先生传略》,《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四辑,书目文献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③王锺翰《清心集》页六十七,新世界出版社,二○○二年八月。

④邓瑞《邓之诚与松崎等的友谊》,《南京大学学报》,二○○五年一月十日。

⑤周一良《毕竟是书生》页十九,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五月。

⑥同注③页二十七。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aa6ee90100gq3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