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屆中国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发言

2015/7/10   点击数:3189

[作者] 书丛老蠹鱼

[单位] 书丛老蠹鱼

[摘要] 中山大学图书馆和《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重点研究基地举办的〝中文古籍整理与版本目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要结束了,我受中大图书馆馆长程煥文教授的委托,作一个发言。这次会议,是在中山大学九十庆典之际召开的,是2011年11月〝中文古籍整理与版本目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继续。我们的这次会议,总共有180人,其中国内学者120人、台北地区11人、港澳地区4人、美国、日本专家5人,此外本校博士硕士研究生40人。参会代表中年龄最大的遐龄91岁的沈燮元先生、87岁的王贵忱先生。

[关键词]  中国版本学 目录学 文献学 国际学术 研讨会闭幕式



这是去年十一月十日我的一篇发言,那时太忙,也没想到放到博客上去。今晨,同事告诉我,广西师大社已将《论文集》审完即将发排,向我催要那篇发言垫底。所以刚才找出,又看了一遍,在发出的同时,也置于博客上吧。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中山大学图书馆和《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重点研究基地举办的〝中文古籍整理与版本目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要结束了,我受中大图书馆馆长程煥文教授的委托,作一个发言。这次会议,是在中山大学九十庆典之际召开的,是2011年11月〝中文古籍整理与版本目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继续。我们的这次会议,总共有180人,其中国内学者120人、台北地区11人、港澳地区4人、美国、日本专家5人,此外本校博士硕士研究生40人。参会代表中年龄最大的遐龄91岁的沈燮元先生、87岁的王贵忱先生。

非常幸运的是,研讨会请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周和平先生和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先生,他们分别就古籍保护的过去与今后的展望,以及编纂《广州大典》的意义及现况作了全面的极为精彩的主旨演讲。一位部长,一位市长,能够屈尊在一个大学图书馆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主旨发言,这是前所未有的破天荒之事,这也是政府官员对深入研究版本目录学、文献学的一种支持,当然,这个会也是中大馆为配合古籍保护计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靠一代一代的学人去进行文化传承的,传统文化中的典籍,在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历经各种浩劫,诸如兵燹、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的破坏、政治因素的焚毁,虽然损失很大,但存留的古籍仍然是汗牛充栋。我以为明清时期出版的《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都是政府行为,因为只有明代内府、清代内廷才能支持巨额的经费以及人员的组织,也就是说,大部头的书非政府不办。那时所说的古籍保护,几乎都是民间行为,无论明清两代,或是民国以来的藏书家,他们蒐集古籍,研究版本,费尽心机的保护(除虫、曝书、函套、修复),其目的就是在于使之传于永久。

建国以来,尤其是七十年代后期开始,乃至今天,各地古籍的普查整理、编目鉴定、保管修复、书目图录汇刊的接二连三的出版,各项工作都在不断发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续修四库全书》以及《中华再造善本》《珍贵善本名录》、《广州大典》等,都是中华古籍保护计画实施前后的重要成果。这种嘉惠学林、传承文化的新举,尽现新世纪以来政府官员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強国梦、中国梦,它的基础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中山大学图书馆正是为了配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长远计画,不仅是坚守已有的有限资源,并且也在努力探索尽可能地揭示本馆馆藏内涵的方式。

有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若以藏书中的数量来说,中大馆和省市馆相比,或许是小巫见大巫,即使在大学馆中也在北大、复旦等馆之后。然而,这十多年来,中大馆始终秉持中山先生制订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的校训,努力工作,各位所看到的中大馆展示的部分学术成果展、徽州文书展、学人文库,只是中大馆发展的一个侧面,它透视出以程焕文馆长为首的团队,本着小鸟先飞,走自己发展的道路,并且奋力拼搏,坚持走好走稳走快,力爭前列,争取打造一个一流的大学图书馆。

成果展,只是中大图书馆人的一种自信,是丑媳妇难免见公婆的一种自我亮剑。徽州文书是中大馆藏的一个特色,其24万件的文献价值及重要性,绝不亚于敦煌宝库,小小展览,只是本馆所藏之九牛一毛而已。中山大学学人文库,用程煥文馆长的话来说:那是中国最美的学人文库。我以为此言不虚。因为它较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学人文库规模要大,设计更为合理,更为美观,放眼看去,万象森罗、层见叠出。目前它存藏了中大九十年来历任教职员工出版的学术著作九千余种,从中可以窥见中大学人在育润桃李之暇,克尽厥职,笃行不倦,锲而不舍,栉风沐雨的学术精神。90年的光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长,有如白驹过隙,然而就在日月如梭之中却贡献出了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陈寅恪、岑仲勉、容庚、商承祚这样的超尘拔俗、不同凡响的人杰巨匠,他们的大著也点缀了文库,使之蓬壁生辉,影响一代一代的新学人。我要说的是,这个文库是程煥文馆长的得意之作,也是中大图书馆向大学90周年庆典的献礼之一。

各位手上厚厚一巨冊的《论文集》,集中了六十五位作者的大作,凝聚了近二年来他们对文献学、目录版本学研究的新作。由于这次研讨会的时间较短,我们只能安排二十八位代表的论文宣读,我想这些论文大约为以下几类:一为有关《广州大典》的七篇,如《越南汉喃古籍里的外销书》、《民国两种〈广东通志〉稿本考述》、《现存木鱼龙舟南音简表》、《图书馆古籍编目中广州刻书的版本著录问题》,都是从不同角度去诠释广东地方文献。而倪俊明先生是《大典》编纂过程中具体操作者之一,因此他对《大典》的特点、价值、意义,包括工程的艰巨及难度作了进一步的叙述。

二为介绍各馆所藏及图书保护的文章,如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复旦馆、中大馆的介绍,也都惠我新知。

三为对专书的叙述,如《汲古阁毛氏影宋本〈鲍氏集〉及其价值》、《玄览旧藏黄跋本》、《清内府本钦定元王恽承华事略补图编印考》、《国家图书馆藏思溪资福藏概述》、《径山藏正续藏刊刻及其云南收藏史考》、《伦明旧藏稿本述要》、《明说唱词话新刊宋朝故事五鼠大闹东京记考》、《亢仓子相关文献问题考辨》,都是不落窠臼,独具匠心之作,这类所作是大手笔做小文章,以小见大,细细读来,非常有意思。

还有一类为专文,如《诸家兼陈与自抒己见-----辑录体解是之法》、《浅说古籍的文物价值》、《论宮廷书目在学术史上的典范意义----以天禄琳琅书目为例》、《近代政治人物高凌霨旧藏善本初考》、《试论明代私家的书籍保护》、《哈佛模式对我国中文善本书志编撰的启示》、《楊守敬赴日所蒐经部图书存佚情况况版本初探》、《上图藏一二级藏品中的稿抄较本》、《赵万里版本目录学思想的特点与实践》、《技术变革的焦虑与跨越》都是自出机杼、别具意匠之作。

我以为这些文章让我们了解近二年来在版本目录学、文献学等方面新的研究成果。实际上,这个领域中的学问很深,而决非人云亦云,抄来袭去的文抄公所能为,研究者的新知,得之于他们的实践。我想要特别说的是耄耋之年的沈燮元先生,是当今在世的一位经冬犹茂、精爽不衰的最高年的重要版本目录学家,他三十年来很少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然而中大馆举办的两次研讨会他都与会,并在这次会上对苏州顾氏过云楼作了深入的介绍,以他老苏州人的资格来叙述苏州重要藏书楼,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励双杰的《家谱装订中的异见针眼数》,这个题目即使是研究谱牒者甚或是书籍装帧专家都不曾想到的,文章不长,字数不多,但写来却是别开生面,戛戛独造,如若没有大量的经眼与实践,是很难弥补古籍外貌描述的另一面的。再如刘浩敏的《描摹印谱----由超然楼印谱说起》,那也是别具意匠之作,刘小姐背后的那棵大树,就是著名印谱收藏家林章松先生,林先生所藏各类印谱二千种,数量之多,乃为国内各图书馆加上西泠印社所藏也莫望其项背,他博闻強记,孜孜不倦于印谱之考订。他所藏中有描摹印谱数种,难得一见,其摹印之毕真,我曾有大开眼界之感,进入他的书斋也如像见到各类海味山珍。如若没有刘小姐的揭示,研究印谱者或版本研究者都是鲜少得知的。

我们非常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林夏先生、副社长兼社科分社社长湯文辉及文献分社社长雷回兴编审,他们为研讨会赠送了〝中山大学图书馆学术丛书〞第二种王蕾著《清代藏书思想研究》一百冊。我们也谢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任雅君编审为会议送上了他们编辑出版的《四库》。

这次研讨会是在今年四月开始准备工作,而会前的一个月,也是筹备此次会议的特藏部同仁全力以赴,团结合作,有条不紊地在程煥文馆长、王蕾主任的指导安排下进行。由于会议之前的各种变数太大,每天都在修订日程,包括出席代表名单的确认、餐饮接送住宿、论文的排比打印装订等,我们终于赶在研讨会开幕之前,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我始终认为研讨会的举办,是中大图书馆为与会专家学者代表提供了一个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使之了解这个领域中新的研究成果,但我也认为这是程焕文馆长为了培养训练特藏部的一支精干队伍,不断地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挑担子、压担子,而使他们在办公室和技术部同事们的支持下出色地完成了举办研讨会的任务。我建议,我们应为会务人员付出的辛勤和努力而鼓掌表示感谢。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如果说,以后我们再有机会举办此类的会议,我们定当再次邀请各位重新聚会羊城,握手中大。谢谢大家。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a788a0102vo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