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标准的问题
2013/10/13 点击数:1926
[作者] 建中读书
[单位] 建中读书
[摘要] 各国在公共图书馆设置和建设上一般都有标准和规范,但需要强调的是,现在国际上不太强调具体的设置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基于产出的评价,因为每一个社区图书馆的环境是不一样的。 比如在图书馆为多元族群服务的标准方面,1987年,国际图联发表的《多文化社会:图书馆服务方针》(Multicultural Communities: Guidelines for Library Service),有“只要有300人以上的少数群体就应该得到与多数群体同等的服务”的提法,而在2009年出版的第三版中就删除了具体的数字。
各国在公共图书馆设置和建设上一般都有标准和规范,但需要强调的是,现在国际上不太强调具体的设置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基于产出的评价,因为每一个社区图书馆的环境是不一样的。 比如在图书馆为多元族群服务的标准方面,1987年,国际图联发表的《多文化社会:图书馆服务方针》(Multicultural Communities: Guidelines for Library Service),有“只要有300人以上的少数群体就应该得到与多数群体同等的服务”的提法,而在2009年出版的第三版中就删除了具体的数字。
1.设置依据。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Public Library Manifesto)和《公共图书馆服务: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指南》(The Public Library Service: the IFLA/UNESCO Guidelines for Development)是国际上有关公共图书馆理念和目标的2个指导性文件。各国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相关标准。美国政府于1997年颁布了“图书馆服务与技术法(LSTA: Library Services and Technology Act)”,该法的目的主要有2点:1. 促进图书馆之间以及与教育性机构之间的网络化建设;2. 对享受不到图书馆服务的人,特别是对贫困家庭中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提供图书馆和信息服务。该法还鼓励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作举办社会教育活动,因此有人称该法为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的新服务法。
2.设置密度。根据国际图联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标准(1973年/1977年)”,每5万人应有1所公共图书馆。 1997年7月,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图书馆情报委员会提交的《新的图书馆:人民的网络》的研究报告中说,英国有4759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12269人有1所图书馆。英国最近十年内公布的数据一般都在1万2千到1万4千之间,变化不大;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编辑的《今日图书馆》 (Libraries Today,1995年)统计,美国有15946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1万6千人有1所图书馆,到了2010年,美国共有17078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1万7千人有1所图书馆;据日本1996年出版的《日本图书馆统计与名录》统计,日本有2336所公共图书馆,每53363人有1所图书馆。根据2013年2月日本图书馆协会发表的统计,日本每40485人有1所图书馆。这几年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没有多大的变化,随着这些国家公共财政的紧缩,反而会呈逐步减少的趋势。
在中国,2000年底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677所。 文化部在《2000年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提出每20万人拥有1所图书馆网点的目标,基本上做到县县都有图书馆。 到了2012年我国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3076所, 但根据2013年4月有关专家披露的数据,我国目前每44万人1所图书馆。 上海共有237所公共图书馆,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上海2300万常住人口来计算,平均每9万7千人拥有1所图书馆。但是,不少街道、乡镇图书馆的设施和馆藏规模都比较小,相当一部分还不到5万册,总体上与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设置的密度相差甚远。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统计口径的问题,比如我们是按县级以上来统计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机构数是25, 如果按2300万人口来计算,上海每92万人有1所图书馆,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当然从总体上看,虽然我国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但图书馆发展速度仍难以跟上人口和经济的增长速度。
3.设置网点。中国(大陆)的公共图书馆体制与国外的不同,省、市、区、县、街道或者乡镇图书馆分别由与之相应的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设立的。各级图书馆之间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图书馆之间或者上下级图书馆之间一般只是协作协调或者业务辅导的关系。因此,没有总馆与分馆的概念。在国外,一般由中央馆、分馆以及流动图书馆构成一个地区的图书馆系统(美国人把它叫行政体),由中央图书馆负责管理所有下属各级图书馆。在日本,公共图书馆系统分为4个层次:即总馆、分馆、图书站(日本人叫停本所)、流动图书馆。《神奈川县图书馆区域计划(1970年)》提出在上述4个层次的基础上,再增加第5个层次,即配书点(日本人叫配本所)。总馆的服务区域为半径1至1.5公里;分馆的服务人口一般为1万人以上,服务区域为半径0.8至1.2公里;图书站的服务人口一般为1万人以下,多数设在人口较集中的地方,如厂区、新村以及街角等。服务区域为徒步10分钟以内,半径500至700米;流动图书馆的服务半径为500米以内为宜;对于流动车难以停靠的地方,可以采用在某一个地方设点,不定期地送书上门。其服务半径也以500米以内为宜。 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中文版)指出,“公共图书馆服务点的设置必须尽可能方便社区的居民,如果可能的话,应当位于交通网络中心点附近和靠近社区活动的地方,例如商店、商务中心和文化中心等。一些公共图书馆也可以和其他服务机构共同利用一幢建筑,如艺术中心、博物馆、美术馆、社区中心和体育设施等,这样有助于吸引读者,节省资金,提高效益。” 它还建议“服务点可以设在一目了然的地方,人们靠步行、公共交通或私人汽车就能到达。在比较发达的市区和郊区,公共图书馆应设置在15分钟车程之内”。 日本有一个著名的个人网站“东京图书馆制霸!”,列出了东京23区图书馆服务半径的数据。在东京共有261所公共图书馆,按照23区总面积617.18平方公里计算,每馆服务面积为2.36平方公里。每个馆的覆盖半径是868米,徒步13.02分就能达到。在所有区图书馆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文京区,有11所图书馆,每个馆的服务半径平均为570米,徒步8.58分钟可到达一个图书馆,而最末位的是江户川区,有12所图书馆,服务半径平均1.15公里,徒步17.25分即可,最多也不过20分钟。
在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批准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规定,大型图书馆以读者乘公交或骑车60分钟(含等候与换乘时间)可以到达为宜,其服务半径为9公里;中型图书馆以30分钟为宜,其服务半径为6.5公里;小型图书馆以20分钟可以到达为宜,其服务半径为2.5公里。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批准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没有具体提到服务半径的问题,因为它主要涉及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建设。
各地根据区域实际自行确定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及服务半径,但一般都只到区县一级,如杭州市出台的《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中,确定区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不大于4000米,但每个区不少于1所。乡镇图书馆一般都与其它文化设施综合考虑。文化部出台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把公共图书馆或阅览室纳入乡镇综合文化站内,符合中国的国情。
4.设置地点。选址的原则是为地区居民利用图书馆提供方便。重点应考虑,1.人口密度高的地区;2.车站、商业街等居民日常生活的中心地区;3.交通方便且容易集中的地区。国际图联曾经制定过有关标准,建议大城市的中央图书馆应设在文化设施集中的地区;中小城市的中央图书馆应设在城市的中心区;小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则应设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 选址对图书馆利用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江苏苏北地区,有一个县图书馆原设在县城的中心地区,在未建新馆时,每天到馆读者有100多人。1980年代在远离县城中心的地区盖了新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每天来馆的人仅10几人,结果该馆的工作人员人数比读者人数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