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两岸情缘
2025/4/18 点击数:1
[作者] 建中读书
[摘要] 我常常跟人说,40多年前我就在做促进两岸图书馆同行交流的工作了。那时候我刚踏入图书馆界,年纪轻,胆子大,没那么多包袱。
我常常跟人说,40多年前我就在做促进两岸图书馆同行交流的工作了。那时候我刚踏入图书馆界,年纪轻,胆子大,没那么多包袱。
1985年8月国际图联芝加哥年会,丁志刚先生率领的中国图书馆学会代表团和胡述兆先生为团长的台湾地区图书馆代表团都参加了。由于前一个月我参加美国新闻总署安排的“国际访问者”计划后,为等待年会召开在美国多呆了半个多月,感觉上更自由洒脱一些。看到两岸代表团成员见面时略显拘谨,相互之间没有交流,就想撮合一下。在文化晚会上,我有意将两方人员拉到一起,但大家只是寒暄几句,言语不多。那可是两岸同行间最早的一次非正式交流啊。
李志钟教授的家在芝加哥,会议期间我和在美国进修的孟广均教授应邀与台湾同行一起去他家访问。两岸同行之间有说有笑,气氛热烈,我当时还唱了几首台湾校园歌曲。当时胡欧兰馆长也在场,连声称赞大陆地区很开放。
通过胡述兆教授和胡欧兰馆长,我认识了不少台湾同行。1994年当我向胡馆长写信说上海图书馆有意派代表团去台湾地区考察自动化系统,她立即帮我精心安排,由于私立机构接待比较方便,所以特地安排淡江大学作为主接待方,但胡馆长全程关心我们,并特地安排大学和公共图书馆的馆长们为我们介绍各馆技术发展情况,使我们对台湾地区图书馆自动化发展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1992年1月我从留学归国后不久,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上海分公司汪宝泰副总经理来找我,希望我为5月17日至20日在西安举行的现代图书馆藏书建设与资源共享国际研讨会当翻译。这次活动主要由华东师大图书馆学系发起,国贸上海分公司协办。在陈誉教授的邀请下,不仅来了很多国外同行,而且台湾地区也来了一大批图书馆知名人士,如沈祖环教授、胡述兆教授、胡欧兰馆长和李德竹教授等。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我的翻译工作也很顺利,闭幕式上,两岸图书馆同行发言时用了不少成语,由于我刚回国,英语还比较流利,每译完有成语的话,大家都以掌声鼓励。那次会上交了不少来自对岸的朋友。
胡述兆教授是知名的图书馆学家,两岸图书馆之间的架桥人,他多次率团到大陆访问,与华东师大图书馆学系的合作较多,我也有机会常常参加交流活动。胡教授主编的《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大词典》,也让我有机会参加编写,我写的部分主要与国外藏书建设及人物有关,有30多个条目,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词典编撰,所以很珍惜如此好的学习和研究机会。我在澳门工作时,收到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所王世伟所长转寄来的《胡述兆教授七秩荣庆祝寿论文集》,书中有我与胡教授之间的通信。从澳大退休时,我将这本珍贵的签名本以转赠的方式,永久收藏在澳大名人签名本库中。
胡欧兰馆长2000年5月来上海图书馆参观时,看了我写的《21世纪图书馆新论》,说值得让台湾同行看看,问我是否希望在台湾出繁体字版,我欣然答应,但没想到此后给胡馆长出了不少难题。因为本书没有参考文献,不符合出书的要求。实际上这本书原先是有参考文献的,但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说这本书不是学术论文,没有必要加参考文献,便全给删除了,由于原稿一下子没找到,耽搁了一段时间。2000年本书在日本翻译出版时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负责出版的川崎良孝教授说没有参考文献的话可以将它以讲稿的方式出版,问题不大,但翻译人名和机构名时需要有原文参考,为此来来回回补充了不少资料,最后日文版于2001年出版。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本书2005年在美国旧金山长河出版社出英文版前,我无意中找到了有参考文献的最初稿,使得英文版补足了没有参考文献的缺憾。
2001年10月,胡欧兰馆长来上海出席第二届海峡两岸公共图书馆基础建设研讨会时,我把日文版给胡馆长请她指导。胡馆长懂日语,跟我说这下可解决名称翻译上的问题了,于是本书在胡馆长的编辑下很快于次年在台湾出版,并改名为《21世纪公共图书馆新论》,在此我很感谢支持本书出版的刘淑德总经理,使我在台湾地区有了第一本书繁体字版。胡馆长在编后语中对本书给予高度评价,并期待它成为“两岸交流之桥梁及润滑剂”。后来与胡馆长联系不多,但2024年10月邓美莲馆长访台回来,带来胡馆长送给我的《气质,是最好的名牌》(施以诺著)一书,并签上大名,让我深受感动。
我与台湾同行之间的联系不少,与李志钟馆长、王振鹄馆长、庄芳荣馆长、顾敏馆长、曾淑贤馆长和吴英美副馆长、洪世昌馆长等都有专业交往。与黄鸿珠馆长、陈光华馆长、陈雪华馆长、杨美华教授、王梅玲教授、吴美美教授、陈昭珍教授和陈慰教授等一直保持着业务交流。
在这里特别想提一下我的英国校友邱炯友教授。我在英国威尔士大学留学的时候,他攻读的方向是出版和版权。图情学院(DLIS)在读中国人很少,我们成了好朋友。回台湾后,他在淡江大学主编《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请我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图书馆管理的几个热点问题:学习笔记”。
我在台湾共出版了三本书,《21世纪公共图书馆新论》(文华,2002年)、《图书馆发展十大热门话题:策略思考》(文华,2004年)和《上海世博会看点》(世界书局,2010年)。论文除了上述这篇外,在世新大学的《资讯传播与图书馆学》上发表过“The destruction of books and libraries in Shanghai during the World War II”(Vol.2,No.4,9-14页)和“东亚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Vol.6,No.1,25-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