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于斯,书祸
2013/1/30 点击数:381
[作者] 书图同归
[单位] 书图同归
[摘要] 前不久,突然想读一点书了。在图书馆盲目搜索时,有幸看到一本《插图本中国图书史》。我用手一翻它的草黄色的毛质的书页,便有一种古朴的亲切感。上面的每一章节几乎都有插图,我想读一下也许有益,便开始看了起来。
前不久,突然想读一点书了。在图书馆盲目搜索时,有幸看到一本《插图本中国图书史》。我用手一翻它的草黄色的毛质的书页,便有一种古朴的亲切感。上面的每一章节几乎都有插图,我想读一下也许有益,便开始看了起来。
我本来就是在图书馆这个专业学习,渐渐的对图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完这本书后更是对中国图书的源流、发展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从先秦甲骨、金石、简帛到纸张,随着图书载体的流变伴随着一系列以书籍为中心的文化变革:包括图书形制的发展、印刷技术的进步、藏书制度的演变、文化学说的流传。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何止这些呢!在我看来,整个人类的文明结晶,精神财富全浓缩在书中,这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书籍人类社会也不会发展到此,人类文明也会停滞不前。正是因为基于这种认识,我越来越感到图书在人类社会当中是居于何等神圣的地位。
因此在看到“图书之厄”时,总不免拍案嗟叹,满腹委屈,心里默想:为什么每一次政治变革总要归咎于书籍呢?它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它仅仅是书而已,不是你们那些所谓的政治家的统治工具!在“图书馆学基础”这门课上,老师讲到:在建国初期一些“有碍于政治”的书被成吨成吨地送往造纸厂化为纸浆,许多年长的前辈们看到这一幕都哭了起来。我感觉是能够体会到他们这一感受的。在这些博学的先生眼里,书既像是他们的先人,又像是他们的孩子,他们竟让人无情的扼杀掉,怎么不让人心痛呢?!所以我更能理解《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所说的:公共图书馆的藏书不受任何政治,宗教,商业的限制。的确应该如此,图书馆就是这些书籍的家,书籍犹同图书馆的子女。图书馆只是平等的提供各种书籍,而不应受意识形态的干预,读者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的图书馆不是一个教育机构,而是一个服务机构。所以任何政治变革也不应该把气撒在图书馆的子女身上!
我觉得我们应该立一座纪念碑,来纪念那些为政治动荡而殉难的图书,纪念他们曾在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中的伟大功绩,警示现世人和后人尊重图书,因为图书也是有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