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到图书馆编目工作的若干问题
2013/2/7 点击数:1747
[作者] 书图同归
[单位] 书图同归
[摘要] 编目工作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成果就是图书馆的馆藏目录。随着图书馆工作技术的改进,编目的工作方式也产生了显著地变化,随之而来人们对于编目工作的价值问题也产生了诸多的疑问。
编目工作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成果就是图书馆的馆藏目录。随着图书馆工作技术的改进,编目的工作方式也产生了显著地变化,随之而来人们对于编目工作的价值问题也产生了诸多的疑问。
综合起来,围绕编目工作大约有四方面问题。
一是编目工作方式问题,联机编目成为现在主要的工作方式。目前,全国范围内有以公共馆为主体的“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和以高校馆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中心(CALIS)联合编目系统”两大联合编目中心,此外还有各区域范围内图书馆合作的联合编目机构[1]。联合编目的实现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和联机编目系统的发展,编目工作也由分散独立的状态向共享集中的情形发展。不同于传统的编目实践,联机编目可算是开辟了图书馆编目的一个新时代。和卡片目录时代相比,依托互联网数据库和光电子存储设备的编目工作在操作上更加简易。馆藏目录形制和载体的改进使得信息检索、书目共享和数据传输更为便捷。通过联合编目和书目共享,避免了重复劳动,将原编的任务交给更专业的编目工作者,从而提高了编目的规范化和质量。
二是编目对象问题,网络信息资源也成为重要的组织对象[2]。互联网对于社会的影响真是不可思议,以至于将整个社会都一网打尽。就拿编目这门课程来说,在以前叫作“文献分类和主题标引”,这是两个非常规范化的术语组合,现在已经被另一个更为时髦的词取代,即“信息组织”。但网络信息资源和传统的文献明显不同,其错综复杂性完全不是凭着细心和耐心可以解决的,需要一定的“智慧”和“能力”。通过电脑这一工具进行编目就明显比手工时代的机械劳动要省时省力的多,但是编目员就要首先啃掉机读目录格式这块硬骨头,如果想要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编目,还要知道“Dublin Core”究竟是什么东西。“网络环境下的XXX”是互联网时代一个万能的偏正结构,但是“网络”+“XXX”是否就等于“网络环境下的XXX”,笔者始终不明。但唯有一点可以肯定,互联网的公开、传递、分享的理念深刻地影响到编目的对象。编目工作者原来是在一个“小黑屋子”里,工作的对象仅仅是本馆的藏书,而现在,却要主动去网海里探寻更多的信息,也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和反馈。
三是编目外包问题,“Outsourcing”现在变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词语。图书馆外包就是把图书馆的一些非核心业务委托给社会机构来完成,本身得以全力完成核心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益[3]。很多学者在讨论外包的得与失,但是鲜有讨论外包当中的一个关键点,即“核心业务”。对于传统的图书馆来说,由于其本身的孤立性,要完成整个文献服务流程,其采编、典藏、借阅、咨询无疑都是其核心业务,因为图书馆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无法照常运转。但是对于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来看,传统的核心业务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就拿编目工作来说,由于联机编目的实现,一些小馆和一些缺乏编目专业资质人员的图书馆已经放弃了原编,更多的采用套录共享书目的方法。由于套录更为简便,因此对于这些图书馆来说,编目这项业务也就逐渐淡化其对于图书馆工作的影响作用,成为了非核心业务。对于一些大型的图书馆和专业机构来说,由于其拥有更多的编目专业人员,依旧承担着原编的任务,编目工作依然是他们的核心业务。
四是编目工作“弱化”问题,编目工作会逐渐被边缘化的隐忧。这一问题的出现和以上三个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联合编目、编目对象、编目外包三者之间共同作用,使得单个的图书馆的编目工作变得“微不足道”。书目数据的易获得性和对效率的狂热追求,似乎使得编目工作越来越社会化、非专业化,从而削弱编目员的技术优势。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假象,美国的部分图书馆将编目外包给OCLC来做,而不是随便外包给一家书商去完成就可看出,最终还是看重OCLC的专业优势。虽说众多的图书馆通过套录的方式即可完成编目工作,但是原编是一定要有人做的。“原编”和“质量”是编目员的专业优势不可被取代的制胜法宝。
参考文献:
[1]李湜清.我国几大联合编目中心现状研究[J].图书馆,2009(5):111-113.
[2]马云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工作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5(11):66-68.
[3]朱复成.美国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得失及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