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定位与问题

2013/1/10   点击数:3005

[作者] 数图研究笔记

[单位] 数图研究笔记

[摘要]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一个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有两个定位, 第一个定位:它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基础设施。它具有专业性和职业性。它的基础性反映在人口覆盖率、地理覆盖上和服务性质上。在国外称得上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人口覆盖率大约在60%-80%,地理覆盖有一个概念,叫15分钟生活圈。服务性质是普遍均等的保障性基本服务,一年365天,面向360行,同时它既是一个场所,又可以提供基于网络的不打烊的服务。体现了一种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的文化保障。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服务体系 阅读服务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一个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有两个定位,

第一个定位:它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基础设施。它具有专业性和职业性。它的基础性反映在人口覆盖率、地理覆盖上和服务性质上。在国外称得上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人口覆盖率大约在60%-80%,地理覆盖有一个概念,叫15分钟生活圈。服务性质是普遍均等的保障性基本服务,一年365天,面向360行,同时它既是一个场所,又可以提供基于网络的不打烊的服务。体现了一种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的文化保障。

第二个定位:它是“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主力军。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入了党的工作报告中。图书馆生来就是提供阅读服务的,它的四大职能(保存、教育、信息、休闲)也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实现。它的阅读,包括老百姓的大众化阅读,以及为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提供的专业性阅读服务。它通过阅读,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很多人在其中寻找精神寄托,包括失业的,以及特殊人群。

据调查,目前国民阅读率大约是每年4.5本,而本市图书馆的持卡读者每年大约借阅图书近30本,凸显了图书馆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目前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1、服务能级问题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260多家分馆联网,全市有图书馆员2000多名,年流通量3700万册次,服务能力接近极限。但距离全市人民的要求还有距离。目前的办卡率8%,近200万读者,虽然全国第一,但还有提升空间。现在我们致力于数字阅读,希望实现转型发展。对上图而言最大的瓶颈在上图目前设施的老化和IT系统的陈旧,造成业务指标难有突破,阅读率难以提升。

2、可持续性问题

从长远看,体制制约和人才制约是两个绕不过去的坎。体制:目前仅仅从业务上的共建共享是不可持续的,行政体制上的总分馆制是行业的发展趋势,应可以逐步试点。

3、多元化服务问题。

作为研究型图书馆,必须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满足全市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各层次的情报需求,目前还只是满足共性的和大众化阅读的需求,研究型图书馆的功能还需要拓展。

原文连接:http://www.kevenlw.name/?p=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