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外书的回忆
2012/8/27 点击数:920
[作者] 赵杏根
[单位] 赵杏根
[摘要] 上了高中,我就不怎么读文艺小说了。原因大致有几个。第一是缺少时间。在学校里,课余时间,做作业,因为放学回家后要干活,没有时间做作业的,连书本都不带回家的。当天的作业做完了,就做还没有教的部分的习题,这样,以后做作业就轻松了,以免有时候作业多,或者有其他的事情,来不及在学校做完作业。晚上呢?做副业,编织草包。第二是能够找到的图书很少。第三是兴趣也确实发生了一点变化,觉得文艺小说比较浅显。这当然是幼稚的认识。
上了高中,我就不怎么读文艺小说了。原因大致有几个。第一是缺少时间。在学校里,课余时间,做作业,因为放学回家后要干活,没有时间做作业的,连书本都不带回家的。当天的作业做完了,就做还没有教的部分的习题,这样,以后做作业就轻松了,以免有时候作业多,或者有其他的事情,来不及在学校做完作业。晚上呢?做副业,编织草包。第二是能够找到的图书很少。第三是兴趣也确实发生了一点变化,觉得文艺小说比较浅显。这当然是幼稚的认识。
那么,课外书,所谓“闲书”,总看点的吧?当然还是看的。现在想来,主要是两个类别。这两个类别,都和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
第一类是马列著作。当时,毛泽东说过两句话,两个有联系的短句。我们上高一下学期的时候,英语课本中的某一课文,就是这两个短句的英文翻译:Seriously study and have a good grasp of Marxism, Leninism.这明显是意译。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也许能够回忆出毛泽东的原话。于是,大家都读马列。《共产党宣言》,我正是那时读的。我和阿喜一起到书店买马列的书,这类书当时非常便宜的。我买了两本恩格斯的,一本是《自然辩证法》,另一本是《反杜林论》。阿喜买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恩格斯的这两本书,当时我都读了,绝大部分读不懂。不过,《反杜林论》的序言中说,德国学术界,“甚至蹩脚的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就是一个体系”,杜林先生正是如此。这对我把握中国和德国学问的总体特点,很有启发,我至今还记得。
另一类是科普读物。华士中学创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图书馆应该有丰富的藏书,但是,我在那里读书两年半,图书馆没有对我们开放过,这肯定和那时复杂的政治背景有关。不过,高二的时候,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当时的校长刘轩清、教务主任陈乃同,都是很重视学问的人。应该是在校方的主持下,图书馆的书,被部分出借给学生。出借的方式很特别:我们班上64个同学,班主任杨林书老师和几个同学把64本书搬到课堂里。班主任说,每人一本。为了公平,班主任把书的封面朝下,连他自己都看不到书名,然后,他搬了发给我们,每人一本,发到什么书,就是什么书。当然,同学之间可以交换流转。我非常幸运,发到的是华罗庚的《曲线运动,万有引力》。读完后,就和同学交换。这样,我读了华罗庚的此书,还有他的《优选法》、《塔内问题》等若干本普及读物,还有好像是朱德熙的《语法讲话》,好像是叶圣陶的《作文批改》。大数学家华罗庚的书,能够读懂吗?当时真能够基本读懂。多年后,我亲耳听一位知名的数学家转述华罗庚的话,大意是:如果不能用通俗、简单、生动、美妙的语言,把某个学术问题讲清楚,那么,这说明你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通彻。我读到的他那几本书,可以说,语言都是通俗、简单、生动、美妙的!而且,他的书中,常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例如,《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中,我记得有这样的话:这个问题,难道只有专家才能懂吗?不!不是专家也能够懂,中学生也能够懂!我们想想看,一个中学生,读到大数学家这样的话,受到的鼓舞,是多么巨大!当然,《语法讲话》、《作文批改》对我的帮助也很大,对我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从事的职业,离华罗庚那几本书研究的数学问题很远。这样说来,高中时读华罗庚的那些书,不是白读了吗?肯定没有白读。我明确地感到,华罗庚有两个特点,深深地影响着我的追求。第一,他在数学领域,是个多面手,治学的领域非常广阔。第二,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两点,我虽不能至,但是一贯心向往之。
当年的高中生,学期结束时,每个小组会开会,同学互相提意见,以期共同进步。这个形式,我觉得是很好的。那一年,一位X同学给我提意见,说我不重视政治学习,理由是我在政治学习的时候,还在看《曲线运动,万有引力》。我虚心接受,因为这是事实。那书太引人入胜了,批林批孔肯定不如这书有趣。我也很感谢这位同学,这位X同学确实是希望我政治上能够进步。X是个又红又专的学生,是团员,高中阶段,就各科学习成绩的总体实力来说,X应该是全班第一。这些事情,X肯定完全不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