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指导修改的一篇文章
2012/2/29 点击数:968
[作者] pkautumn
[单位] pkautumn
[摘要] 2010年初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别告诉我你懂PPT》,在上市后的短时间内迅速蹿红,成为IT类畅销书中的一匹黑马——1月上旬上市,首印量1.6万册,2月即告缺货,3月便跃居卓越图书总排行榜的第二位。 令人吃惊的是,这本畅销书的作者居然是一个在此之前毫无写书经验的人,她在寻找出版的路上曾四处碰壁,甚至曾想过自费出版。而在本书出版前后,出版社为之所做的营销宣传可以用“平淡无奇”来形容……但就是这样一本在出版时并未被各方寄予厚望的书,居然成了畅销书!
发表在《图书馆报》2011-10-28
http://a.xhsmb.com/html/2011-10/28/content_34616.htm
以下是全文,介绍得比较详细。文章所介绍的这本书的成功过程可以带给出版人一些参考。
“玩”出一本畅销书
——《别告诉我你懂PPT》成功的秘密
胡玲 李双依
2010年初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别告诉我你懂PPT》,在上市后的短时间内迅速蹿红,成为IT类畅销书中的一匹黑马——1月上旬上市,首印量1.6万册,2月即告缺货,3月便跃居卓越图书总排行榜的第二位。
令人吃惊的是,这本畅销书的作者居然是一个在此之前毫无写书经验的人,她在寻找出版的路上曾四处碰壁,甚至曾想过自费出版。而在本书出版前后,出版社为之所做的营销宣传可以用“平淡无奇”来形容……但就是这样一本在出版时并未被各方寄予厚望的书,居然成了畅销书!
是什么原因让这本书吸引了这么多读者?它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带着这些疑问,本文记者分别专访了此书的作者李治和编辑韩卫东。我们相信这本书从写作到出版的故事会带给出版人启发。
图1《别告诉我你懂PPT》封面
作者简介——李治,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之后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深造,获得高分子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曾任职于百事可乐公司。《别告诉我你懂PPT》是她的处女作,继本书成功之后,她又出版了第二本书《不懂项目管理还敢拼职场》。目前李治是北京博圣云峰广告公司社会化媒体营销总监。
编辑简介——韩卫东,北京大学出版社博雅光华公司策划二级经理,《别告诉我你懂PPT》的策划编辑。
毫无写书经历的人写了一本书
用作者李治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的诞生是“蓄谋已久”却又“纯属巧合”。
李治和PPT的故事有很多也很美妙。我们大家都会做的PPT,到她手里却变成了神通广大的法宝,为她赢得了更多的机会。凭借精心制作的PPT她拿了本科论文答辩全组的最的高分,赢得留美课堂上第一次发言的满分,让最挑剔的教授在一次总分15分的测试中给了她16分,还直接被百事全球研发高级副总裁亲自面试……
最精彩的故事还要属PPT助李治在2004年赢得美国一次全国性研究生演讲比赛的第二名。比赛结束后,她所在大学的教授请她在全系分享做PPT的经验,不过,这时候的作者还没有做好这个准备。
5年后,李治回到北京,相继在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和北师大MBA的讲台上和大家分享了制作PPT的一些经历,反响特别好。这之后她有了更多PPT授课的机会。渐渐地,李治就有了出书的想法,希望通过图书系统地总结自己做PPT的心得,和更多的人分享她和PPT的故事。
2011年4月,正值清华百年校庆,24日李治应母校邀请回到清华做讲座:《用PPT讲述科学概念》。记者在讲座之后就本书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她。
记者:写这本书大概用了多久?
作者:从大学开始我已有了十年的PPT制作经验,写这本书大约用了半年的时间。
记者:当初写这本书的时候,您有做过相关的市场调查吗?
作者:我有翻看同类的IT书,看完后第一反应就是松了一口气,因为我写得和他们的都不一样。那些作者都是告诉读者这个键、那个键是干什么的,什么时候应该用哪个键,点击哪个键会出现什么效果等。我的是告诉大家一种思路,而不是具体的操作。
记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者:对。当时查看同类PPT书的时候,发现那些作者有的是培训师,有的是学设计的,他们都有过相关方面的教育或训练,所以他们的写作是从一个比一般读者更高、更专业的角度来下手的。虽然我没有这些相对专业的训练,反过来却变成了我写书的一个优势。因为,可以说,我就是一个业余的PPT制作者,我就是一步步摸索如何在没有专业的设计等知识背景下把PPT做得更好,而读者更多的也是我这种情况。所以我的这些经验对于读者来说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简单的说就是我和读者的地位更平等。
艰难的出版路
写书的过程很快,李治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本书的初稿,但是找到合适的出版社却没这么容易。
李治告诉我们:“当时我写完书后有找许多出版社,但是没有一个愿意出我的书。那时候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我甚至想,自己出钱都行,只要把这书出了。后来,很偶然的一次机会,经朋友介绍认识了韩卫东,就是这本书的编辑。我跟他说我想出版一本关于PPT的书,并讲了我的大概想法。他听了后觉得行,挺不一样的,就跟我说:‘这本书你可以这样、这样写’。当时我就说:‘对不起,书我已经写好了,哈哈。’然后,我们就约好了看稿件。”
当外行作者遇到内行编辑,他们的故事又会怎样呢?
编辑和作者 反复地磨合
记者:当时为什么选择了毫无写书经验的李治呢?
编辑:当时我也想要做一本有关PPT的书,我想做的与市面上那些类似PPT的教程书不同,不应该仅仅是教读者摁键,应该能让读者举一反三。但是找来找去都没有符合我想法的内容,那个时候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李治,了解了她的想法,发现她的想法和我的设想很吻合,所以就和她合作了。
记者:作为一个新手作者的编辑,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编辑:在出版业这个行业中,其实有很多已经和编辑打过交道的作者,他们熟稔整个出书过程。虽然李治是个写书的新手,但是我和她,都把这次出书看作一次经历,其实我们当时更多的是“玩”的心态,所以并没有给自己施加太大的压力。
记者:这本书经过了怎样的修改呢?
作者:嗯,第一次给他看稿件的时候,他说得很直接——他说这根本不是一本书。因为我以前没有写过,这本书也是根据我做讲座、讲课的笔记整理而成的,用他的话说是“不成书样”。所以,第一次改写几乎把以前写的九万字全扔了,重头写的。不过,第一次修改后就好很多了,就有了“书样”了,哈哈。
编辑:首先就是初稿。因为李治完全是一个新手,而且她刚从国外回来,在话语逻辑上还是保持着美式思维,很多地方都是主谓颠倒的用法,而且行文断裂情况很厉害。有时候她觉得文章中间的跳跃顺理成章,但是对于读者来说,还需要一些背景方面的补充,需要一些过渡段。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我让她重新修改了初稿,实际上,差不多是重写了一遍。
记者:本书的写作风格一直是这样吗?读过之后感觉很活泼,很口语化,比如“骨灰级的PPT结构”,书中还有一些李治自我调侃的俏皮话“毕业于一所盛产国家领导和恐龙的学校,无奈属于后者”。或许这也是当初的一种设计?
作者:我的写作风格一直这样。不过这本书俏皮、活泼的内容还很多,这还是编辑删掉了很多的结果。反正两个人也有一定的磨合。
编辑:应该说是一种“李治式幽默”吧。当初在设计勒口处李治的漫画形象时,有一个小插曲。我跟李治说:“李锅(李哥),你长的不好看,所以这幅自画像,我要把你画得更丑一点”。一般人都会想,哎,我长得不那么漂亮,那应该画漂亮点才对。但是我就是反其道而行,偏要极端化。结果李治很爽快地说行,一点都不介意。还有,当时李治给我的简介,跟普通的一样,多少年毕业于哪等等,我觉得不好。就跟她商量,能不能像勒口处那个夸张的漫画像一样,用调侃、自嘲的语气和读者打招呼。她也觉得行,于是她就按照自己一贯的风格,用“李治式幽默”写成了现在的这个简介。
记者:书名是谁的创意呢?现在市面上很多书都效仿这本书的名字,似乎开始了一股“别告诉我······”的风潮啊!
作者:是韩卫东想出来的。就某此吃饭,他灵光一闪,跟我说这书的名字应该叫“别告诉我你懂PPT”,我也觉得很好,就这么定下来了。
编辑:当时我们几个在一起讨论这个书名,我脑海里闪过“别告诉我你懂PPT”。跟大家一说,他们都很赞成。
记者:稿子写好后,就是后期的编辑制作了。当初选择这个开本、彩板印刷和定价有什么特殊考虑吗?
作者:当时我们对这本书也说不上有特别大的把握,就是“玩儿”的心态。韩卫东以前也没出过彩板,而且这样一本书,做彩版的成本挺大的。韩卫东当时就说“要亏也要亏一次大的”,当时并没有想太多。
编辑:这类型的书,若是黑白印刷效果会不大好。至于开本,是考虑到我们当初的读者定位:职场人士。职场人士有自己的阅读特点,比如不喜欢看厚重又大的书——学术书等,你要做成一个大开本的书,他们就没兴趣。要是太小了,又不适合翻阅。最后我们设计成这个24开的口袋书(长19.5厘米,宽18厘米),总共215页,定价为38元。
记者:您觉得,作者和编辑的搭档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作者:我想作为作者,我应该有自己的一些坚持,但是编辑的话也是要听的,毕竟他们比我这种新手的经验要多得多。
编辑:我想应该是性格吧。我很欣赏李治身上的一些闪光点,比如聪明、实在。在合作过程中我们都能够给彼此一些空间,说出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我们都尊重最好的意见,而不是说作者就一定要听编辑的。可以说,遇到合拍的作者是种缘分,也让我们的工作很愉快。我们关系很好的,平常我都叫她“李锅”(李哥),她叫我“韩锅”(韩哥),还经常开各种玩笑。
常规营销竟然登上畅销榜
信息化的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营销至上是这个时代的主流。
但是我们从采访中得知,从营销方面来讲,这本书并没有被出版社放到重要位置,不过是采取了“平淡无奇”的例行营销方式!
记者:当初是怎么营销这本书的?
作者:我接受过一些采访,也做过一些讲座。这些其实挺不容易的。在中关村有过一次签售会。当时人很多,我自己感觉讲得挺好,大家也听得很认真。但是到了最后,当我说现在大家可以去那边买书了,大家就哄的一下散了……我记得当时外面还刮着大风,大家一转眼间就散了!当时心里挺难受的。
编辑:其实我们并没有做太多的宣传,和其他书籍出版时的宣传力度来对比,这本书甚至可以说特别小。我们只是在新华书店这类的主渠道进行宣传,在一些购物广场、机场、高铁车站等地进行新书上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记者:上市后情况怎样?
作者:这本书是一月上旬上市的,没多久,我看到在卓越总排名41,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样的一个排名已经很好了,跟韩卫东打电话说,他刚开始还不相信。后来他去问了卓越的人才确信了这事,然后他特别兴奋的跟我说“是真的啊!”那时候,都差不多过春节了,在春节期间还断货了,三月初在卓越总排名就第二了。
编辑:当时李治给我打电话告诉我这本书在卓越上已经是第二名的时候,我才知道这本书真的红了。
记者:您觉得这本书有什么过人之处?
作者:实用、好读、个性鲜明。
编辑:我想这本书应该是胜在创新。作者的风格是一种创新,把个人的工作经历浓缩成一种动手能力和思维方式的理念放在书里更是一种创新,甚至还有很多创新的细节,比如内容排版、色彩搭配,对我和李治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
记者:这也是在这本书畅销之后,分析出来的原因吗?
编辑:其实直到现在我也无法明确的说出这本书真正畅销的理由是什么。而且可以说这个成绩是我们当初没有想到的。在这本书上市之后,直到在卓越达到了销售第二的成绩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本书真的吸引了很多人。我想取胜的关键是还是内容和风格吧。
记者:如果再版还有什么可以加强的地方吗?
作者:封面可以做得更好一点。还有书后面的一些图,有点破坏整本书的风格。
编辑:现在看着这本书,我觉得有个较大的败笔,就是后面加的一些较花哨的图片,跟整本书不搭调。还有封面也可以做一些修改。
记者小结:畅销不仅仅是个意外
采访的过程很顺利,作者和编辑都尽可能跟我们分享一些实用的经验,和他们的对话延续了这本书的风格——简洁、实在。
在我们完成稿件的时候,作者告诉我们已经再版了这本书(2010年7月出版了加强版,定价42元),弥补了上文作者和编辑提到的共同的遗憾,相信读者会更加喜欢这本书。
毫无写书经历的作者,第一次涉猎IT类书的编辑,加上毫无特色的营销,却让这本书取得了卓越2010年畅销书的佳绩,不能不说让人很意外。
但是,在偶然中,我们还是能找到这本书“意外”畅销的必然之处。
从作者的角度来说,有三个原因:
首先作者的劣势反成为了优势。不是培训员也不是设计师,却也正是因为这样让她和读者站在了同样的起点,平等的视角对读者来说可能更有用。其次,作者的特殊经历为本书增添了传奇和励志的色彩:因为PPT的制作精美为它赢得了那么多机会,对于读者来说不能不是莫大的激励。最后,是其轻松、自嘲的写作风格使本书个性鲜明——谁会拒绝一本快乐的书呢?
从编辑方面分析,也有三个原因:
首先,书名响亮、易记。书本畅销后还引来了系列模仿书:《别告诉我你懂XXX》。其次是本书定位准确,能迅速占领职场人这个市场。最后是书本的设计形式,合适的开本大小、版式设计、定价和图文搭配等,对于读者来说易于接受。
当然还有编辑与作者的完美配合。如果更多一些这样的合作,或许还会有更多的“李治”出现,他们虽然没有写书经历,但是他们有奇妙的想法,如果有优秀的编辑像本书编辑一样去磨合、提升这些潜在作者,相信,中国人的创作力会有更好的迸发。
我们相信本书的经历不仅是一个美丽的传奇,也会带给IT类图书和其他各类图书编辑以启发。
原文连接:http://pkautumn.blog.163.com/blog/static/2781931320121293333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