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中文图书标识规则》全面提高我国出版书目管理水
2010/7/28 点击数:782
[作者] 耄耋少年
[单位] 耄耋少年
[摘要] 中国版本图书馆成立已经60年了。60年来,版本图书馆在我国书目事业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版本图书馆编辑出版的《全国新书目》和《全国总书目》,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是研究我国出版事业发展的详实记录。特别在承担中国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编制工作以来,更是为出版书目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施《中文图书标识规则》
全面提高我国出版书目管理水平
中国版本图书馆成立已经60年了。60年来,版本图书馆在我国书目事业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版本图书馆编辑出版的《全国新书目》和《全国总书目》,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是研究我国出版事业发展的详实记录。特别在承担中国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编制工作以来,更是为出版书目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1年1月,新闻出版总署向各出版单位发出执行《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国家标准的通知,决定由版本图书馆(CIP中心)负责具体实施。1992年11月,CIP中心举办“首届图书在版编目业务培训班”,要求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机械工业出版社等41家出版社进行实施在版编目国家标准的试点工作。1993年2月,参加试点工作的出版社开始向CIP中心填送“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工作单”,这标志着图书在版编目在我国正式启动。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的编制情况,开始是在《全国新书目》上刊载,后在1994年1月创办的《全国发排新书半月报》(内部刊物)上发布。《全国发排新书半月报》在1999年1月起公开发行,并改名《中国图书在版编目快报》,每周发布图书在版编目的信息,同时以CNMARC和DBF两种格式发行在版编目数据光盘版。与此同时,CIP中心的运行软件也在不断改进、逐步完善。1999年2月8日,新闻出版署发出通知,要求从1999年4月1日起全面推行与实施图书在版编目数据标准。
随着图书在版编目数据覆盖面的日益扩大,图书在版编目数据逐渐为广大用户所重视。1999年《中国图书在版编目快报》及其光盘版的公开出版和发行,成为发行界了解图书出版情况的重要信息源,各地的图书馆供应商更是将《中国图书在版编目快报》的光盘版散发给各图书馆作为其预订新书的依据。一些网络经营商也以在版编目数据作为其书目报道的重要信息源。以后虽然改变了发行方式,但在版编目数据仍然为社会各界广泛应用。总起说来,图书在版编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国际文化交流做出贡献。我国出版业全面编制图书在版编目数据,既提高了出版业的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平,在标准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同时也与国际市场初步接轨,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出版业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图书在版编目能使各国读者方便、及时地了解中国出版的图书,从而为国际文化交流、履行NBC和UBC的义务,以及为全人类的文献资源共享做出了贡献。
2. 成为各种书目的共同准则。在图书在版编目实施前,出版发行界编制的征订目录和新书通报,与文献收藏机构编制的手工目录和机读目录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不仅反映在各自的著录规则方面,也反映在各自的分类标引方面。而图书在版编目的出现,使出版发行界和文献收藏机构使用共同的著录规则和分类标引成为可能,也为出版发行机构和文献收藏机构的自动化管理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3. 提高文献机构的分编效率。图书在版编目对于文献收藏机构来说收益最大。现在文献收藏机构不仅普遍以图书在版编目数据预订新书,用其机读数据建立预订文档,有些中小型文献收藏机构还按照图书在版编目数据进行目录组织。就是一些大型文献收藏机构,也可利用图书在版编目的数据来建立预编文档,待新书到馆后再进行修改补充,从而大大地节省了人力,加快了编目的速度,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4. 图书在版编目的最大优点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元数据与其所描述的对象合二为一。传统的基于手工及印刷的元数据著录一般是对文献资源的描述,即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摘要形式记录在另外的手写或印刷载体中。这种载体的形式可以是卡片式目录、书本式目录或索引等,因此当时元数据的管理也是基于传统的手写或印刷的媒介,其基本特征是元数据与其所描述的对象相分离。而CIP数据实现了元数据与其所描述的对象合二为一。
所有这些成就,既包含了建设者的艰辛,也反映了事业的发展,标志着我国出版业在标准化与规范化的进程中走出了一大步,为进入数字化出版、实施数字复合出版工程奠定了基础。无庸讳言,目前CIP工作仍然存在覆盖面不全、处理周期过长、书目质量不高、效益发挥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值此中国版本图书馆进行机构调整之际,面对数字技术的挑战,我国出版业必然要上一个新台阶,CIP工作也要有一个大发展,以实施《中文图书标识规则》行业标准为契机,将全面提高我国出版书目的管理水平。
新闻出版总署非常重视出版书目事业的建设与发展,2005年安排编制《中文图书标识规则》行业标准,即出于全面提高出版书目管理水平的考虑。对有关书目机构进行调整,将CIP中心与ISBN中心合为一体,也是为了从体制上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现在各方面条件均已具备,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图书出版信息管理集成系统的时机业已形成。以执行《中文图书标识规则》行业标准为契机,从ECIP着手,以建成EBIP为目标,不用很长时间,我国出版书目即可出现一个完全崭新的面貌。
从数字图书馆研究中提出“自动编目”命题以后,人们即不断进行探索,在美国国会图书馆ECIP计划的启迪下,认识到只有在图书排版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排版文件,方可进行“自动编目”处理。而XML语言的功能,为这一处理提供了技术条件:对线性结构的排版文件中的属性元数据标识其项目属性,就可产生图书的书目记录。而这一功能,从技术上说是数字出版的深入应用;而业务操作正是CIP数据处理的数字化改造方向,其最终出版数据所形成的书目数据又是ISBN中心所要求的产品记录。为了规范这一功能的实现,总署安排了本标准的制定工作。
《中文图书标识规则》标准的目的是:在图书生产过程中,创造适应不同需求的图书元数据,以满足出版、发行、收藏利用、信息服务等机构对中文图书标识数据的制作和管理需要,实现图书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对图书元数据的共享。本标准的实施,将全面提高我国出版书目的水平,推进数字复合出版工程的进展,在编目事业上开始新一轮革命。
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各方面对书目信息的需求,标准内容涵盖了出版界已有的各项标准:
GB/T 788-1999 图书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
GB/T 3529-1992 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
GB 3469-1983 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
GB/T 5795-2006 中国标准书号
GB/T 12450-2001 图书书名页
GB/T 12451-2001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
CY/T 39-2006 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
这样就有利于出版业书目信息的全面管理,在相关软件技术的支持下,从CIP数据、书号实名申报数据,到ISBN数据与样书管理数据,均可采用,可方便地实现书目信息的统一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还注意了怎样客观地揭示中文图书的特征,满足各方面对图书特征的最低信息需求,合理并恰当地规定元数据的数量。如何改变目前图书信息交换不规范的现状,参照国内外已有信息交换规则确定图书信息交换格式,有利于全行业普遍应用。考虑了嵌入图书生产流程的方式,在不增加出版社工作负担的前提下,完成排版制作过程中自动编目的处理。使标准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本标准的实施,将使出版书目面貌出现许多变化:
1.出版书目管理可实现从CIP(书号实名)申报,到定稿付印的全程管理,不仅可改变目前各种数据相互脱节的现象,还将有效地抑制各种不规范行为。
2.数字版与印刷版紧密连接,书目记录中明确指明该文献印刷版与数字版的获得途径,用户可任意选择所需版本。
3.一、二次文献的同时生产,可能出现一种崭新的书目网络形式,即由出版社、发行商、图书馆共同使用,一、二次文献同时提供,数字与非数字出版物统一发行的网络。
4.书目质量将有显著提高,本标准产生的中文图书书目数据,内容将更加完整,包含内容简介与章节内容,附带封面图形文件,还可能有精彩页面,可对所有责任者全部进行标识。
5. 促进我国出版业走向世界,规定了较多的并列(英文)元数据,使中文图书出版后即具有与国际社会交流的书目数据。
走过60年历史的版本图书馆,将开始其新的征程,衷心祝愿版本图书馆在我国出版事业发展和出版书目事业建设上做出更大贡献。
201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