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过去

2010/5/17   点击数:89

[作者] 江月林

[单位] 立人乡村图书馆

[摘要] 不是个喜欢借口的人,所以连续两周去了茶坝。 同一个人,不同的原因:闲暇,紧急。心境却是一次比一次陌生,甚或荒凉。

[关键词]  过去 回忆



By Lexus Yuen

不是个喜欢借口的人,所以连续两周去了茶坝。 同一个人,不同的原因:闲暇,紧急。心境却是一次比一次陌生,甚或荒凉。

一个我工作了三个多月的小镇,一块我理应熟悉的土地;再次踏足,却是裹足不前-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在抗拒,抗拒我的到来。 难道,过去真的只能到发了霉的记忆中翻寻?

窗外下着雨,又是个阴天;并不急着去上班,过去的碎片铺满桌面 - 关于自己,关于别人;收到的,发出的。 指尖无意划过那首写给情感的诗:

如果只是过客,

为何如此,投入?

这份情感!徒增伤感。

如果注定是分离,

为何相遇相知,仍然?

此时此刻。

从来什么都不留下。

与人与己,风一样的吹过;

留下的,只有回忆

有一天,风吹散了记忆,

带着笑意哭泣。

其实,一直都是这样 - 过去,现在,将来 - 天然的过客。 浮萍般随风飘零,却还以为自己只是乘风而行。 半夜惊醒,窗外是怎样的景色?:一片又一片的水色,明晃晃的刺眼。 暴雨后的那份清冷扑面而来,不由得呆呆痴坐。 不过是片白色的房子罢了,被夜色温柔遮盖。 再次躺下,爬过树顶跃进灰色的天空中去,两扇半开的窗户却也因此分外迷人起来,冷冷清清的就那么立在那儿,刺进天空。

似乎,这些都是很遥远的记忆了;在身边人看来,我总是过于的洒脱。 只不过,抗争的内容由当初的形式深入到现在的内容和体制。

高中,反抗的只是形式,在毕业的时候到达顶点

02/03 - 文科生的偏执

与班主任探讨人与人究竟通过什么纽带联结,固执地认为利益是唯一的契机,大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的意味。 看着父母因为少钱而愁眉,邻居因为多钱而跋扈;只能无奈,无奈地推想:利益至上。 至于穷人,生命除了意味着为活下去而辛苦操劳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可是,这场生存斗争的 ‘回报’ 却是死亡。

当然,并不曾绝望,贫穷并没能抹杀快乐:一家人聚在一起讲的故事,历史老师奖励的单放机,同学的教辅书…… 无不驱散内心长期积聚的阴霾。 只是这一切并不足够,足够支撑我对这个世界的信心。 曾经有个朋友对我讲,她的心里一直阴雨,已经发了霉;并不是几天的阳光就可以冲淡的。 那时,我开始试着帮助身边的人,同病相怜;我想,其实自己也一样,只是用沉默做了掩盖。

那时候,也还锋芒毕露。 为数学老师的拖堂而不平,换得的倒是数学课的清闲 - 凭栏远眺。 也曾和信息技术老师发生争执,最终以2年后的一次身体接触收场…… 不一而足。

03/04–理科生的憨直

第二年,开始分科。 那时的我们还是文理分科,实行的是3+2的形式。 这一年也就成了男生的世界,理科生的世界。

我们班是学校的希望。 只有自认为聪明的人才会选择理科 (高考时理科的难度系数一直较文科高,而录取却不区分文理科),尤其理化;我们也刚好凑成了一个班。

那时候的我们很是张狂,尽管老师经常给我们泼冷水;却丝毫阻挡不了我们的热情,以为自己真能撼天动地。 在一个唯分数的体制下,我们真的代表了一切,成了其他学生的‘榜样’。

那时候的世界却是1+1=2的世界:简单,快乐。 音乐总会伴随左右,只要没有英语课或者考试,收放机里总会出现各种卡带。 慢慢地也会有隔壁班的学生过来点播,或者提供卡带。

政治不再是必须,也就自此告别谎言。 也许你会奇怪,作文呢? 38分是我作文的标准分,刚好能够及格。

04/05 – 毕业前的落寞

搬离了集体宿舍,也习惯了晚睡晚起;对于高考本身,倒是不曾紧张。

安于空想,喜欢侧躺着盯着星空发呆,遥想那些星星的传说。有时候,会看到一弯新月,装点着灰色的天空,冷冷清清。

还是考试,月考,周考 - 一切只是形式;但再不会提前交卷。 那时候已经开始藏匿,不愿给身边的人压力;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洒脱。 装作认真,在试卷的背面信手涂鸦,或者写些自己的感言,抑或只是让笔尖划过纸张。

05月,学校照例组织学生拍集体照,很像过去的结婚照 – 太过严肃。 刻意的不想被记起,只是远远地看着,最后一次看清这些熟悉的脸。 接着毕业,顺手将毕业证投进了垃圾箱。

其实,这些都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反抗。 而且,过于执着于非形式,或多或少忽略了形式掩盖下的本质。 更加讽刺的是,非形式也只是另一种形式,表面上看是完全脱离了形式,实际上却还在原地。 到头来还是呆在原来的起点 – 跟事物的本质保持最远的距离。

大学,由形式过渡到内容

05/07 - 懵懂的爱情

突然就想起昨天晚上朋友送给我的诗来,题目是 ‘恋人’;

风,

一直期盼着,与枫的再相拥;

枫,

一直希望着,与风的再旋转;

当风再临顾,

枫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当它们在天地间飞舞,

一切只是那么 完美。

最后的两个字是我加的。 当时她问我的意见,我不假思索地说那就完美吧。 这样的观点很是契合我理解的爱情:一起经历,一起承担;留下的回忆,始终不可抹杀。

这也是生命中最初爱恋的写照,那时没有现实的参杂,尽情挥霍自己的情感和精力;生活就那么完美地铺展开来。

07/08–自我意识的觉醒

有两本书在这个阶段至关重要:一本是人文学启蒙读物,‘The Art of Being Human’;一本是美国历史:‘The Glory and the Dream:A Narrative History of America,1932 - 1972’。

尽管是通识读物,但诚如Pablo Neruda所言 - 所有的路都通向一个目标:向他人讲诉我们是什么。 而为了向着这个令人喜悦的地方跋涉,我们必要经历孤寂和痛苦,隔绝,还有静默。 在那里,我们可以笨拙地舞蹈,唱着我们忧伤的歌 – 但是,在这舞中,或这歌中,在我们觉察到自己成为人,并坚信于一个共同的命运之时,我们的良知完成了它最古老的仪式。 正是这本书将我带进人文学的殿堂,并沉溺其中。

至于历史,则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下面的节选就是对这种可能的最好说明。

在约瑟夫·麦卡锡时期最黑暗的年月里,党西弗吉尼亚一所大学校长为一位受到围攻的自由主义者辩护出庭作证时,一位律师曾问他:对他来说,美国象征着什么。 他回答说,象征着 '可以有不同意见的权利'。 他的意思当然并不仅是指那些怪物和一些兴之所至随便胡来的人,尽管在美国什么时候也会容许占星学家,相信天空会出现飞碟的人存在;容许1948年在华盛顿买下华屋广厦准备等到杜威当政时居住的共和党政客存在。 但是倘若要使自由具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那也就的扩大到可以容忍的最大限度,而且在它的广大的保护伞下,使那些不受大众欢迎的热心宣扬为大多数人认为错误的事业的人得以存在下去。 为艾森豪威尔威尔,麦克阿瑟,约翰?格伦,尼尔?阿姆斯特朗欢呼容易;然而要能够容忍憎恨约翰逊的气象员派,跟约翰?肯尼迪捣乱的伯奇会员,以及和罗斯福为难的自由联盟盟员,那可是需要有点气量的。

那些在尼克松任职时期年逾五十的美国人的记忆中,这个国家的的宽容耐性的确经受了极大的考验。 有时简直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以致那些失去耐心的地方的名称全变成了美国历史上的污点。 其中有:阿迪卡,肯特州立大学,美莱,伯明翰,奥克斯福德,芝加哥的共和钢铁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拘留日裔美国人的加利福尼亚州集中营以及本书一开头就述及的阿纳卡斯蒂亚河边的被夷为平地的补偿金军人的营地。

但这些仍不过是例外。 如果把那些表现出容忍精神的事例开列出来,那肯定比这个名单要长许多倍,并可看作是全国自由战士的光荣榜。 其中要包括杰拉·戴维斯,贝里根兄弟,斯托克利·卡迈克尔,斯波克大夫,芝加哥七被告,伍德斯托克,泰-格雷斯·阿特金森,举着 '为和平运动者免费供应毒气' 标语牌的美国纳粹分子,'普韦部落' 号的舰长,公正对待古巴委员会,爱德文·沃克,化学家莱纳斯·波琳·罗莎·帕克斯,'美国第一' 派,厄尔·白劳德,小花神坛,威廉·达德利·佩利,休伊·朗格,杰拉德?斯密斯和唱着 '国际歌' 欢迎1932年12月回到华盛顿的第72届国会的干枯的幽灵。

那些敢于违抗民众意志的人固然像表达民众意志的人一样值得我们怀念,但那些仅以自己的存在而使国家中坚保持警惕,忠诚并使国家的民主制度得以加强的那些无言的见证人,也应受到我们的尊敬。 每到危机时刻,他们总默默无声聚集在宾夕法尼亚大道对面和白宫相对的拉斐特公园里;总统只要抬头望望窗外便可看到他们,让他注意到他的雇主们正在注视着他。 在考验国家意志并常常决定国家政策的国会大型听证会上,他们总是出席的;在过去的40年中,越南战争,谢尔曼·亚当斯和伯纳德·戈德法因案件,布里克修正案,陆军与麦卡锡的争执,被艾斯蒂斯?凯弗维尔揭露的匪帮,希斯和钱伯斯案件,拿佣金的人,珍珠港事件,罗斯福改组最高法院的计划以及对大萧条时期华尔街应负何种责任等问题都曾在这里加以考虑。 他们这些人观看过塔夫脱钟楼的落成典礼,他们瞻仰过罗斯福和艾森豪威尔威尔的遗体,1963年11月25日他们曾含着无限悲伤默立着目视一辆灵车载运约翰·肯尼迪的遗体越过纪念桥向阿灵顿公墓不灭的火焰行去。

或许这正是亚伯拉罕·林肯所说的这段话的写照:政府应该达到的目标,就是为人民群众做一些他们需要做,而作为个人又完全不能做,或者做得不够那么好的事情。 凡是人民自己作为个人能够做得同样好的事,政府就不该插手。

从中,攫取自己的困难并最终为之奋斗下去。

08/09–to be self

这一年,只能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形容:好像在黑暗处绊了一跤的小孩。 他年纪已经不小,不能哭了;但又觉得太痛,也笑不出来。

最终放弃日语,甚至尝试放弃中文简体。 当一种文字只是为了一个 (政治) 目的凭空生造,并且充满谎言,他还能够传达我们的思想和情绪吗? 尽管语言是否影响人的思想在语言学上还没有定论,但至少语言决定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能力。 于是,简体中文的创造是否为了弱化我们的思考能力?

因此,喜欢繁体多过简体,英语多过繁体;很幸运,还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还是没有拍毕业照,因为那天临时起意搭上开往上海的火车 – 据说是新中国第一列上海/北京之间的火车,即将停运。 倒是留下了两张班系里的照片,欣赏别人的集体。

Attended,如今的状态。 I quit the game,then the society where the game is played in? Maybe!但是,并没有逃离这个社会。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清高似乎是一个书生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但即使这最好的结果也是无济于事,只可能更加败坏。 就像醉酒,你只能倾心照顾,为自己。 病态的社会,清醒的人,其全部意义只不过是坚韧的活着 – 始终提供另一种可能。

09/10–迷雾中的希望

都江堰–巴中,最终在图书馆安家。

教育本来是无知的最佳药方,只是这个药方的配方却出了问题,由江湖郎中所开。 本想提供另一张药方,最终落得成为偏方 – 无人问津;总是有更强大的力量存在 抵消我们的影响,这是所有的沮丧所在。

直到……

穿过一段土路到达合治小学,孩子们都在午睡。 校长把我领到厨房,亲自炒起饭来。 他也刚从城里回来,于是我们边吃饭,边商谈资助经费的分配问题。 真正让我感动的却是这样一句话:活着,能够有饭吃就好,其他的东西你最终也带不走的。 不由得笑了,彼此;我们都是活着,为了他人的幸福,个人得失也只能不计量。

然后,回家。 蹲在马路边等车。 司机主动招呼我上车,已经很熟了,彼此。

给人的印象总是太过傲气 (我想应该是太过沉静),而那纯净的笑容却总是打破彼此的疆界。

孩子偶尔向爸妈‘抱怨’:我追着他们哄到他们开心。 更多的时候,只是静静地坐着看别人的生活,会心微笑。

这才发现我不光在影响学生,也间接影响了父母。

能做的其实还很多,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會有那么一天,图书馆与整个社区融为一体,石城终究彰显它诗意的名字。

尾声

曾经跟自己说,你没有上帝的能耐,想让世界有爱就有爱,有光就有光。 但是,我能够让自己有爱,有光。

想要分享这样的文字 - 我们都是这样:为昨天的果酱发愁,为明天的果酱发愁,却不会把今天的果酱涂在现在要吃的面包上。 因此,用铁门把过去和未来隔开,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纯洁地活到太阳下山。

其实还想说:我是一个人–请不要折叠,拉长或截短。

原文连接:http://xctsg.blog.hexun.com/50164116_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