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前后,玉米、水稻等作物春播进入高峰。近期,一批种子“持证上岗”,出现在各地的农资门店,吸引不少种植户咨询、选购。这些种子,就是包装上印有“中国种子认证”标志的首批认证种子。种子认证制度实施以来,首批35个品种、27家种子企业获颁证书,目前已有5000多万公斤认证种子上市,预计可带动增产上亿斤。
当印有“中国种子认证”标志的首批种子陆续上市,这场种业领域的“质量革命”正悄然改写农业生产的底层逻辑。从田间检验到全程溯源,从实验室数据到农民增收账本,种子认证制度的落地,不仅为种业高质量发展装上“加速器”,更让“藏粮于技”的中国农业照进现实。
作为种业振兴行动的重要抓手,种子认证制度与种质资源保护、创新攻关等五大行动形成协同效应。从2023年《关于开展农作物种子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到首批认证种子 2025 年上市,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执行力度可见一斑。这种“质量标准抬底线、认证制度拉高线” 的双向发力,正在破解长期困扰种业的“种源卡脖子”问题——当认证种子在黑龙江大豆主产区、长江流域水稻产区广泛应用,我国种业自主可控的根基愈发稳固。正如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所言,认证种子的普及将为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供坚实种源支撑。
从“好品种”到“好种子”的质变。从亲本种子质量把控到花期去雄管理,从收获加工防混杂到包装标识规范,认证体系如同精密仪器,将品种遗传纯度、发芽率等核心指标推向新高度,认证玉米种子发芽率较单粒播标准提升4个百分点,杂交水稻种子纯度较国标提高 2.9个百分点。这种提升绝非数字游戏,而是直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产效益:发芽率每提高 1%,产量可相应增加1%;纯度提升1%,杂交种产量增幅可达0.5-2%。
种子认证的价值远不止于质量提升,更在于构建多方共赢的产业新生态。北京联创种业通过认证的957万公斤玉米种子,让合作制种户每亩增收220元;湖南亚华种业的7.4万公斤水稻认证种子,预计为种植户带来每亩80元的增收。这种 “质量溢价” 正在重塑种业市场规则:湖北康农种业的认证玉米种子即便每袋多卖5元仍供不应求,企业品牌价值与市场竞争力实现双提升。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认证制度如同“筛子”,倒逼企业加强全链条质量管理,推动行业从“拼数量”转向“拼质量”。
站在农资门店的货架前,印有“中国种子认证”标志的包装袋不仅是质量承诺,更是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注脚。到2025年国家级种业基地供种保障率将达80%,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将实现全链条监管……一批批种子“持证上岗”,以科技赋能农业、以质量守护安全、以创新引领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孕育着乡村振兴的金色梦想。当越来越多的“好种子”扎根沃土,农业生产将更添保障,筑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董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