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检察是检察业务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检察院深入贯彻最高检加快推进数字检察战略要求,积极探索“数字技术+检察履职”深度融合新路径,以“淮案方块拼图”智慧管理平台、数据建模应用、技术办案创新为抓手,为检察工作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方块拼图赋能科学管理
2024年,淮安市淮阴区检察院在市检察院开发基础上,结合本院创建的赋权“四大检察”“一案办到底”、培育“全科型”基层检察官办案模式,探索出了一套遵循司法规律、检察属性且灵活有效的检察官办案管理方式——“淮案方块拼图”。
该平台集成方块管理、综合履职星级评比、办案期限管理、负面清单等功能,通过算法分析检察官、检察官助理的办案类型、质量、效率等数据,自动生成综合履职报告,实现人案精准匹配。2024年以来,全院平均办案时长缩短了27%,超过100天未结的案件减少了42%。
“我们通过使用‘九色七星管理法’,让每个人的办案数据、工作质效直观化、可视化呈现,促推大家通过综合履职,拼出多彩颜色。”据该院案件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九色七星管理法”是一种全科式均衡管理法,“九色”即检察业务工作共9种类型,分别对应9种颜色,“七星”即综合履职星级等级分为1-7星,综合履职程度越高,赋予的星级就越高,方块的颜色也越丰富。
“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淮案方块,看看同组人员里,谁的方块和星星最多,谁的颜色最丰富,通过对比发现彼此差距,这也是我工作精进的动力。”该院检察官助理小张对此深有感触,淮案方块让每名干警的成长路径清晰可见、一目了然,在院内形成了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良性氛围。
目前,该平台已实现对员额检察官、检察官助理、司法行政人员、聘用制书记员四类人员的全覆盖使用,每年度可根据方块类别进行统计,自动生成年度综合履职报告,实现了对人、案、事的全方位动态管理。
模型建用推动类案治理
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淮阴区检察院以大数据思维破解监督瓶颈,发挥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规模效应,推动监督办案提质增效。
在办理一起制造毒品案件中,办案团队发现自洗钱犯罪线索隐蔽、不易发现的问题,随即组建数字检察专班,收集近三年洗钱罪与七类上游犯罪的判决书、资金流水、通话记录等数据1万余条,构建“反洗钱线索发现监督模型”。自模型上线以来,自动抓取研判线索70余条,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5件,推动建立反洗钱协作机制,相关做法多次得到上级检察机关的表彰肯定。
为切实将大数据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新质办案力、新质监督力,该院实施“用模”攻坚行动,制定出台《全面推进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规定》,成立数字模型应用小组,要求每位检察官及办案组至少选用一个法律监督模型,每年组织1-2次模型使用成果展示会,让数字检察真正用于实战、取得实效。模型应用遍地开花,数字检察这棵大树上也结出累累“硕果”:该院利用“交通肇事司法救助监督模型”筛查司法救助线索58条,发放救助金31万元;利用“汽修企业危险废物不当处置类案监督模型”发现问题企业89家,立案5家,有效解决辖区汽修行业危险废物非法贮存、转移、处置中存在的隐患。2024年,该院通过数据模型发现监督线索同比增长35%,制发检察建议3份,联合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5次。
技术办案化解行政争议
“感谢检察官还我清白,压在我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这通感谢电话背后的故事,还要从十五年前说起。原来,张某因2010年的一纸行政处罚决定书失去了党籍,多年信访未果。几经辗转,张某的问题反映到了淮阴区检察院。承办检察官在办案中发现了“蹊跷”,认为询问笔录和处罚告知文书中张某的签名是否为其本人所签存疑,遂申请对卷宗中的签名笔迹进行鉴定。技术人员提出协助调取有效样本8份,最终通过笔迹鉴定,确认签字系他人冒用张某身份所为。检察机关据此向行政机关制发行政违法检察建议,推动撤销错误处罚决定,并建议当地党组织恢复其党籍,这起历时十五年的行政处罚争议得到彻底纠正,该案也入选省检察院技术辅助办案案例讲述会,获评全市检察机关“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典型案例。“数字检察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法律监督模式的革命性重塑,我们将持续深化‘业务数字化、数字业务化’双向融合,聚焦民生保障、金融安全、生态保护等领域打造更多‘硬核’监督成果,让数字正义可感可触。”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刘庆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