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稳就业”被放在“四稳”之首,愈加凸显其重要性。今年,我国就业形势面临多重挑战:外部冲击影响加大,部分行业、企业受到影响,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面对这道不容回避的民生考题,我们不能光靠“老药方”,还要千方百计寻求“新解法”。
翻开当前的就业图谱,矛盾与机遇并存。一方面,传统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正逐渐触顶,受技术迭代影响,部分岗位被自动化取代。反观新兴产业,却展现出惊人的“岗位创造力”,一些热门行业成为就业新高地。就拿江苏来说,常州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项目4月新增用工3500人,今年预计新增用工1万人;淮安库比森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4月新增就业人数300人,全部投产后就业将达3600多人……数据显示,今年1—4月江苏城镇新增就业46.2万人,“逆势上扬”背后,新兴产业作用显著。这启示我们:新兴产业每向前一步,就业版图就会拓展一片新天地,新质生产力才是就业增量的“源头活水”。
我们说的“新质就业”,就是“新质生产力催生的岗位质变”。每一次产业技术的跃迁,都会带来就业岗位的变革。蒸汽机时代诞生了工厂技工,互联网时代催生了程序员与网红,而当下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绿色能源等新质生产力的突破,也将孕育更多前所未有的职业。这种“质变”不仅是数量的从无到有,更是结构的趋优向新、质量的渐次提升。即便外部环境波动,新兴产业的技术护城河仍能稳固岗位“韧性”。例如,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逆势扩张,吸纳了大量青年就业,正是“新质就业”抗风险能力的真实写照。再如,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工智能工程师、机器学习、AI工程师岗位需求同比增长均超过30%,这也说明“新质就业”的需求之旺盛。
培育“新质就业”并非企业单方面的冲锋,需要政策、教育、市场的协同发力。部分企业反映,新型岗位人才供给不足,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时差”;中小城市新兴产业基础薄弱,就业吸引力有限;青年对新兴职业的认知滞后,择业仍偏好传统领域……破解这些梗阻,地方政府应精准绘制“产业—就业”图谱,打造特色新质生产力集群,拓展新的就业增长点;高校应与时俱进,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前置对接,将AI编程、新能源技术等纳入课程体系,避免“技能断层”阻碍新质就业扩容提质。
以更长远的维度审视,“新质就业”不仅是应对当前就业压力的“解药”,更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杭州依托数字经济吸纳青年创业者,催生了直播电商、云计算服务等新业态;合肥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吸引上下游人才集聚,推动产业规模跃居全国前列。可见,新兴产业与“新质就业”的双向奔赴,既缓解了就业压力,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储备了人才资本。多些“新质就业”,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稳就业,不能止步于“保数量”,更要追求“提质量”。多些“新质就业”,就是为就业群体打开更广阔的人生赛道,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强劲的发展动能。当新技术、新产业、新政策相互赋能,就业的“新质态”必将托起更坚实的民生底盘,形成经济发展与就业促进的良性循环。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