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80篇条目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20年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1929年,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独立为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1953年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建立图书馆学系。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图书情报学院。2001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

  • 中文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 外文名: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WuHan University
  • 始建时间:1920年
  • 联系电话:027-68752135
  • 官网:http://sim.whu.edu.cn/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行业影响力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影响力指数:

基本概况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20年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1929年,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独立为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1953年武 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建立图书馆学系。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图书情报学院。2001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人,其中,教授34人(含博士生导师34人),副教授34人,在校本科生916人,在校硕士生522人、博士生192人。[1]

学院本科教育设有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档案学、编辑出版学、电子商务、数字出版6个本科专业。其中图书馆学专业在1920~1956 年是专科,1956年改为本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前身是创办于1978年的科技情报学专业;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于1934年设档案管理特种教席,1940年创建档案管理科,1947年停办,1984年重建,为档案学本科;编辑出版学的前身是1983年武汉大学与新华书店总店合作建立的我国第一 个图书发行学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是2001年经教育部和武汉大学批准创办的自设专业;2012年新增数字出版专业。学院设有8个博士和硕士学位点(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古籍整理与保护,出版发行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和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图书情报硕士,出版硕士,工程硕士 (项目管理领域、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管理硕士),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与经济管 理学院等合作建设的),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馆学、情报学两个学科分别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在2003年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组织的全国第二届学科评估中,学院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被评为全国第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学科专业、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现有在职教师82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34人,讲师8人。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 授全部有博士学位,85%以上的教师有海外访学经历。教师中有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级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珞珈特聘教授8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 人,教育部学术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性学术组织主要负责人8人,国外期刊同行评审专家6人,国际期刊编委2人。四个青年教师团队入选武汉大学“70后”学术团队。学院还聘请了一批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要位置,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适应新技术环境的信息资源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学院先后有《目录学概论》、《信息管理学基础》、《电子文件管理》、《信息服务与用户》、《信息计量学》、《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检索》七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团队。多个教改项目荣获 国家和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学院建设有一流的实验教学与图书资料保障条件。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图书分馆收藏有 国内最丰富的图书情报档案文献资源。近年来,学院获得“湖北省先进班集体”、“武汉大学学生工作特色基地”、“校学生工作先进集体”、“校红旗团委”等奖励。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国电子商务大赛、全国大学生“未来编辑杯”竞赛等重要学科竞赛中,屡获殊荣;在国际、国家、省、市和校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一系列荣誉。

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团队,为学院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学院科研机构完备,建设有十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研究中心(研究所)。其中,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是本领域全国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院在图书馆学理论、现代目录学、中国图书馆史、古典文献学、信息资源与知识产权管理、情报学理论、信息检索、知识组织、信息经济学、信息服务与管理、文献计量学、数据库系统、智能情报、档案与电子文件管理、出版发行、数字出版、电子商务等研究领域具有优势和特色,其中多个领域在全国居领先地位。近10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7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4项;教育部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0多项,其中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2项;横向及其它项目200多项。项目总经费超过5000万元。公开出版专著166部,教材110部,译著9部;发表论文3350篇,其中权威期刊以及国外学术期刊论文452篇。研究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2项;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项, 其中,一等奖3项,特别荣誉奖1项。学院出版《图书情报知识》、《出版科学》和《信息资源管理学报》三种学术杂志。

从文华图专开始,创办人之一的沈祖荣先生就把“研究图书馆学,服务社会”定为宗旨。“智慧与服务”被确定为文华图专的校训。文华图专师生继承了 文华公书林“巡回文库”的传统,以“私立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学生服务团”的形式服务民众;所办理的公益讲座“群育讨论会”深受听众好评。秉承文华图专服 务社会的优良传统,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学院通过创新学术研究,聚集国内外社会资源,承担重大科研课题,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通过编印成果简报、工作简报、研究咨询报告等上报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教育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商务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档案局等国 家部委,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学院还积极推广科研成果,为地方各级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学院利用教学资源,以开设培训班、接收访问学者和科研进修人员和开办研讨会等形式,多次为基层图书馆培训业务人员,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自1993年来学院为来自西部高校的访问学者和科研进修人员免除学费,始终以最优厚的条件给予方便;从2003年起连续三年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主办面向中国西部高级图书馆员培训班和国际会议。

学院是国际顶尖信息学院联盟(I-Schools)的成员单位,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IFLA)会员单位,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的国际成员单位,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图联、美国图书馆协会、亚联董等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图书情报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学院不断探索合作机制创新,联合国际同行成立图书情报学国际合作研究院,以推动国际图书情报学研究与创新。学院与欧美多所国际一流图书情报学院建立了教师和学生交流关系。每年派遣5-10名教师和研究人员赴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留学、访问,并接受外国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每年有10-20名外国和港澳台地区专家应邀来院授课或举办学术讲座。学院定期主办“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 情报学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信息资源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和“第二届iconference亚太地区分会”等一系列重要的学术会议。学院还连续举办 “中美图书馆学高级研究班”、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信息素养培训师培训班”和“国际大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职业领导力夏季研究班”等国际夏令营活动。上述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均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

在教学基础设施方面,学院拥有国内本专业领域一流的实验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馆、情报、档案与出版技术集成基础实验室,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集成实验室,能覆盖学院60%以上的本科生课程,满足学院相关专业本科教学的需要,及80%以上专业教师备课与专业研究的需求。学院还与IBM公司、大连博特软 件科技有限公司和金碟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建有教学研究实验室。学院配置有国内专业藏书最丰富的中外文图书资料室暨实验图书馆,涉及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编辑出版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等学科领域。现收藏中外文献17万册,报纸18种,中外文工具书8000余册,线装书 730函,550册,目前年订购及获赠中文期刊100多种,外文原版期刊30多种;另有自主网站,提供各类数据库及专业资源导航。学院成立杂志社,公开出版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学术期刊《图书情报知识》、《出版科学》和《信息资源管理学报》杂志,作为我院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 要作用。

在社会各界和学校的支持与关怀下,经过几代人、九十多年的辛勤建设,学院形成了“开拓创造、务实创业、引领创新”的办学传统,为国家的经济社会 发展和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学院正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创建国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信息管理 学院而努力奋斗!

领导成员

职      务         姓   名          办公电话                E-mail邮箱

党委书记        付兴荣          027-68754425      fuxr@whu.edu.cn

党委副书记     胡   伟          027-68755532      84132491@qq.com

党委副书记     王   华          027-68755300      504775286@qq.com

院   长            方   卿          027-68754270      fangwhu@126.com

副院长            黄如花         027-68754439       rhhuang@whu.edu.cn

副院长            陆   伟         027-68752757       reedwhu@gmail.com

副院长            周耀林         027-68752607      zhouyaolin@whu.edu.cn

副院长            李良俊         027-68752767      llj@whu.edu.cn

院长助理         赵金利

机构设置

教学机构

图书馆学系    信息管理科学系    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    出版科学系    电子商务系 

科研机构

国际图书情报合作研究院       国家信息资源研究(武汉)基地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知识产权高级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与发展中心     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所    

出版发行研究所      数字图书馆研究所     电子文件与政府信息化研究中心     数字出版研究所    

互联网研究所     现代服务研究中心     四库学研究所     城市安全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    

信息检索与知识挖掘研究所     武汉大学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新闻出版总署武汉大学高级出版人才培养基地     武汉大学-长江传媒出版研究中心    

中国教育出版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世界一流智库评价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学术机构

教授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教学指导委员会 

行政机构

党政办公室     本科室教学管理办公室     研究生教育与科研管理办公室     学生工作办公室(院分团委)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高级培训中心(继续教育办公室)    外事办公室     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教辅机构

国家级图书情报实验教学中心     图书分馆 

学术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出版科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师资力量

图书馆学系(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传夫   洪  亮    黄如花    李明杰    陆颖隽    彭斐章    彭敏惠    冉从敬    司   莉    唐   义   

吴   丹   吴  钢    吴志强     肖希明   杨思洛    周力虹 

信息管理科学系(按姓氏拼音排序)

安   璐    查先进    陈   君   代   君    邓胜利   邓仲华   范   昊    胡昌平   姜婷婷   寇继虹    李   纲    李旭晖

刘   萍    陆   泉     陆   伟     罗   琳   马费成    宋恩梅    孙永强   唐晓波   赵蓉英 

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按姓氏拼音排序)

程齐凯    程   媛    董   克    胡吉明    王   菲    王   平    王新才    王玉珏    肖秋会   

颜   海    张晓娟    周耀林    朱玉媛 

出版科学系(按姓氏拼音排序)

方    卿    黄先蓉    王    清    王晓光    翁子扬    吴   平    吴永贵    徐    雷    徐丽芳

许    洁    姚永春    袁小群     张晋朝    张美娟    朱静雯 

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系(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    远    龚艺巍    胡忠义    李枫林    李湘东     孟    健    聂   进    谭学清    王   林 

王    楠    吴   江    严炜炜     余世英    曾子明     张李义    张   敏    赵   杨 

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按姓氏拼音排序)

胡昌平     李   纲    马费成    夏义堃    赵一鸣    朱晓驰 

中国科学评价中心(按姓氏拼音排序)

邱均平     赵蓉英 

实验中心、资料室、编辑部(按姓氏拼音排序)

何    芳    李书振     徐    军    严冠湘    严   红    杨丹丹    杨志峰    于   媛    周黎明 

2000年以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聘任的兼职/客座教授名单 (按姓氏拼音排序)

敖   然    陈   竞    陈锦涛    陈   伟    陈   昕    丁   辉    冯惠玲    郝振省    贺德方    黄慕萱    李国庆   

李   琪    李   为    李彦宏    林   开    刘卫国    刘延淮    柳斌杰    聂震宁    宋   玲    苏雨恒    田海明   

田力普    汪轶千   王建辉    邬书林    吴建中    谢新洲    詹福瑞    张小影    张晓林    张毅君    张增顺   

郑双怡    周和平   朱建纲    Ronald Rousseau Claudia Lux Frank van

学术科研

近10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5项,其中国际重点合作项目1项(经费200万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这是迄今为止本学科仅有的2项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0余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6项;教育部及其省部级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2项;横向及其它项目200多项。项目总经费超过7000万元。公开出版专著200多部,教材110部,译著9部;发表论文4000余篇,其中权威期刊以及经国外学术期刊论文552篇。研究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余项,其中,一等奖2项;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0余项,其中,一等奖3项,特别荣誉奖1项。[1]

学院研究论文同时在ESI“社会科学总论”和“经济与商学”两个门类占有较大比重。学院2004年至2014年在这两个门类下发表被引非零共 63篇(全校203篇),占全校的31%;共被引213次(全校共1000次),占全校的21.3%。ESI被引贡献5次以上的作者14人(全校共54 人),占全校的26%。

近3年来,学院共3部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分别是《创新型国家的信息服务体制与信息保障体系研究》、《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图书馆发展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奖励。近三年,获得了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等重要奖励,第七届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等重要奖励。

产生了若干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成果。在社会服务方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多位教授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实践中投入应用,并被各级政府所采纳,主持多项面向实际应用的科研项目。其中,“推进信息资源管理公共获取的政府策略”与“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技术及标准规范研究”分别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此外,方卿教授被聘为安徽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基于语义的动态数字出版服务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研究”的项目负责人,该项目获批国家财政经费1344万元,项目总经费4000多万元。在竞争情报采集方面,开发了新闻收割机;在企业竞争情报方面,开发了汽车口碑分析系统;在城市竞争力研究方面,开发了城市形象监测平台;在国家竞争力研究方面,开发了境外媒体舆情监控系统;在Web应用层面,开发了武大舆情监测系统WHUPOMS和武大人物监测系统WHUPersonal;在文档信息聚合方面,开发了澳门法律资料集成查询系统和文学学科文献专家聚集系统IMSLL;在底层应用与工具集方面,开发了细粒度Web数据采集与检索平台WHUREAPER、NLP工具集(词法分析与语法分析)和NEViewer; 在中华古籍资源的保存与数字化勘探方面,有基于语义系统的中华史籍分析研究—中华基本史籍分析系统。这些系统和工具的开发应用,在学术界和实业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资料

  •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http://sim.whu.edu.cn/.[引用日期2016-09-19].
词条标签: 大学 高等教育 学校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