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1970年图书馆随学校南迁至安徽省会合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跨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基于网络计算机环境的新型服务模式,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支撑平台。
基本概况
伴随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1970年图书馆随学校南迁至安徽省会合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跨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基于网络计算机环境的新型服务模式,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支撑平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目前拥有东、西、南3座馆区,建筑总面积约41783平方米,阅览自习及交流研讨座位5000多个,实体馆藏中外文书刊220万册(含院系资料室),包括4万多册的特藏、再造善本等。图书馆通过构建高水平的数字化文献体系来保障学校的教学科研需要,已引进和共享138个中、外文数据库(平台),包括主流的国内外权威学术数据库和检索工具,师生用户通过校园网可以方便查阅中文电子图书240万种、外文电子图书45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近4万种、国内硕博士学位论文620万份、国际硕士博士学位论文57万份,以及大量的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资料。图书馆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学校师生可以在校园网访问各种数据库资源,可以通过图书馆的中外文发现系统实现对各类资源快捷方便的 “ 一站式 ” 检索文献,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书刊查询服务、信息服务。
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有各种类型书库及阅览室15个,每周开放时间7*14小时,采用RFID技术实行开放式自助借还服务。图书馆为学校校园网的核心交换结点之一,有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网络支持千兆接入,百兆到桌面,无线网覆盖全馆,阅览室、自习室和休闲区域配备了大量的网络端口、地插电源,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和学习环境。东区图书馆英才书苑为国内高校中规模最大的特色书苑,全年滚动展出15万种中外新书供读者阅览,是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重要文化窗口。西区图书馆开辟了约4千平米的未来学习中心,共划分为20多个不同用途的学习空间、研讨空间,是师生在校园最重要的知识交流场所之一。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服务工作日益深入和渗透,实行学科馆员制度,针对教学、科研与管理需求,主动服务,将工作渗透到学校各个环节。图书馆开设了多种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和培训,为学校师生开展各种文献资源利用及信息分析讲座。师生还可以通过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从国内外图书馆获得本馆没有的信息资源。
图书馆践行“服务社会”的服务理念,现已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特色分馆、CALIS安徽省中心和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总馆,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科研和技术创新提供文献保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是安徽省首家拥有院部级查新资格的高校,面向校内外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开展课题查新、论文咨询、代检代查等服务。
在发展过程中,图书馆立足“资源是基础、技术是手段、服务是关键”,以“集成智慧 高效传播”为己任,在继续优化文献资源体系和技术平台、开展渗透式学科服务的基础上,最终使科大图书馆成为国内领先的知识服务型图书馆。随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不断前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正向着建设知识服务型图书馆的这一战略目标不断奋斗和前进。[1]
领导成员
田乐胜
常务副馆长
联系方式:(0551)63602326 东区图书馆6楼606
Email:lstian@ustc.edu.cn
汪忠诚
图书网络档案联合党总支书记、副馆长
联系方式:(0551)63603288 东区图书馆6楼607
Email:zhchwang@ustc.edu.cn
宁劲
副馆长
联系方式:(0551)63606484 东区图书馆6楼606
Email:njin@ustc.edu.cn
机构设置

办馆理念
服务社会
馆藏资源
西 区 | 馆藏地名称 | 馆藏地点 | 馆藏内容 |
中文报刊阅览室 | 1楼 | 当年的报纸和中文期刊 |
中文书库 | 1楼(内4层) | 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图书 |
工具书阅览室 | 5楼 | 中外文字典、词典、手册、指南、标准、百科全书等 |
日俄文过刊阅览室 | 5楼 | 日文、俄文过刊 |
西文过刊阅览室 | 8楼 | 90年以后的西文过刊 |
9楼 | 90年以前的西文过刊 |
外文书库 | 12楼 | 外文图书 |
东 区 | 馆藏地名称 | 馆藏地点 | 馆藏内容 |
现刊阅览室 | 5楼西 | 当年的中文现刊和近2年的外文原版期刊 |
社科图书借阅室 | 3楼东西 | 中文社科类图书 |
科技图书借阅室 | 4楼东西 | 中文科技类图书 |
外文图书借阅室 | 4楼西 | 外文图书 |
英才书苑 | 2楼西 | 中外文图书阅览 |
特藏书库 | 5楼中 | 特藏图书 |
南 区 | 馆藏地名称 | 馆藏地点 | 馆藏内容 |
中文书库 | 2楼 | 中文图书 |
中文报刊阅览室 | 1楼 | 当年的报纸和中文报刊 |
开馆时间

历史沿革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诞生,图书馆随之成立。
建校初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在科学院和各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图书馆不断扩充馆藏资源。截止到1962年,全校共藏图书30余万册。
1969至70年,图书馆和学校一起从北京迁到安徽合肥。在迁校过程中,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损失惨重,广大师生在办学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图书馆在教学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逐渐走出了低谷,开始了新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恢复列为重点大学。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很快发展成为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随着学校学科布局的调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馆藏的种类和数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重点学科专业的文献信息资源。
自1993年起,中国科大提出了要把学校建设成国际著名、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并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设想,开始了继1958年初创和1970年迁校重建以后的第三次创业。图书馆也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
1997年,西区图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科大图书馆主馆。1999年12月,原合肥经济技术学院整建制并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南区分馆也随之成立。这极大的满足了我馆进行馆藏和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要求。
自90年代以来,图书馆在继续增加印刷型馆藏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资源建设,逐步建立起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文献,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和报纸合订本、音像制品以及计算机文档等在内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
同时,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逐步建立起比较先进、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2000年引进了汇文管理系统,实现图书馆业务管理工作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为读者提供所有中外文馆藏书刊的OPAC查询;还建立了Web服务器、汇文服务器、多个数据库镜像服务器,并自行开发了电子期刊导航系统、多媒体教学点播系统、随书光盘系统等。
2004年,中国科学院正式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查新咨询中心”,在图书馆原有文献检索信息咨询工作基础上,为校内外教学科研及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查新服务。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成为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特色分馆,并在文献资源建设、数字化建设及文献信息服务等方面实现与国科图的无缝集成。
图书馆目前拥有东、西、南3座馆区,建筑总面积约41000平方米,阅览座位5000余席,实体馆藏中外文书刊220万册(含院系资料室),包括4万多册的古籍、再造善本等。近年来,图书馆大力推进电子资源建设,目前已引进及试用了95个中、外文数据库,师生用户通过校园网可以方便查阅中文电子图书280万册、外文电子图书20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30000多种、国际硕士博士学位论文50万份。图书馆目前有2个千兆网络接口连接校园网,利用路由划分技术,建成了虚拟图书馆子网,用于管理和控制分布在三个校区的文献资源、计算机设备和业务流程。在图书馆的三个馆舍阅览区都安装了无线网,为读者提供无障碍上网服务。近年来,少年班资料室、数学系资料室和管理学院资料室相继实现了与图书馆汇文信息系统的对接,在统一的平台上为读者提供服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也将向着建设融学术性与研究型为一体、具有国内一流现代化服务水平的高水平大学图书馆的目标不断前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