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项目管理
政策制度
资料下载
重点智库
社科动态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印象
——基于百位国际学者的访谈
发布时间:2025-05-26 10:34:00

深刻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认知,对于推动世界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南京大学一支跨学科研究团队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印象”为主题,运用视频连线、电子邮件往来和实地采访等多种方式,对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102位国际学者进行了深入访谈。通过细致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团队总结出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社会认知中的九大显著特征。

第一,在世界的注视下,新时代的中国繁荣昌盛、富于活力,处处洋溢着生机。众多国际学者用“繁荣”“发展”“活力四射”和“生机盎然”等词汇来形容他们对当代中国的印象。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经济科学院副教授、拉美地区知名中国问题专家伊利亚斯·贾博尔(Elias Jabbour)表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中国在过去70多年间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中国社会安全稳定,民众生活安宁。中国人民充满自信,无论在日常交流中还是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时,都展现出无限的活力,彰显着时代风貌。希腊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教授、国际卢卡奇协会副主席康斯坦丁诺斯·卡沃拉科斯(Konstantinos Kavoulakos)谈及自己在中国工作的经历称:“我从漫步城市街道与观光中感受到的是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自信,这种自信在平静中体现——这似乎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特点。”

第三,数十年来,在创新理念的驱动下,中国积极推进科学技术研究,取得的科技成就给国际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埃及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国际关系研究部主任艾哈迈德·坎迪尔(Ahmed Kandil)在目睹中国的发展成就后评论道,“中国已经成为技术、贸易和创新领域的引领者”,“中国式现代化也将对全球技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和5G通信等高科技领域”。

第四,中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人民日常生活,充分展示了科技如何为生活赋能。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宁静的乡村,各类生活设施应有尽有,可随时随地满足民众的需求。对于访问过中国的外国学者来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他们踏上这片土地时的第一印象。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莱昂纳多·弗朗切斯基尼(Leonardo Franceschini)观察到,“中国利用科技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简化了许多日常事务,显著减少了时间的浪费”。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政治理论教授、国际知名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学者特雷尔·卡弗(Terrell Carver)认为,“中国高质量的交通和住房等基础设施,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

第五,在共同富裕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在脱贫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正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时代课题。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公共政策与国际事务研究所原高级研究员维贾伊·普拉沙德(Vijay Prashad)提到,在过去的十年中,他见证了中国的诸多重大变革,“尤其是两个方面:首先,不平等程度持续下降。政府实施了多项措施以减少不平等现象。其次,乡村特色得到了保护。这得益于旨在推动乡村建设的脱贫计划”。

第六,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中一个重要且有影响力的国家,正稳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与此同时,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赢得了众多国家的信任,成为他们可靠的合作伙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非洲研究专家高畅(Augustin F. C. Holl)表示,“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传播和平、合作、共赢的理念。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汇聚全球有识之士的积极力量,为我们的后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七,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持续而强大的动力源泉。诸多学者通过亲身经历和深入研究,探讨了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取得重大成就背后的文化基因。意大利萨勒诺大学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教授马西莫·德·卡罗利斯(Massimo De Carolis)分析道,“‘天下’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这种以关怀世界、和谐共处为核心的治理哲学,塑造了中国独特的现代化路径”。

结合自己在中国的生活体验,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阿纳托利·贝洛诺什科(Anatoly Belonoshko)说:“对这里的人民而言,团结他们的是一种无私的意志,是为共同利益而奋斗的决心。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受到更多重视;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感受到彼此如同家人和挚友。因此,他们不仅为自己努力,也为他人付出。”

第八,当代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众多国际学者认为,由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实践、改革的逐步深化、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构成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面对“世界上究竟可以有多少种现代化”的问题,中国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康加恩(Kaan Kangal)看来,“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主任伊扎特·萨阿德(Ezzat Saad)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人类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九,尽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但在这风云际会中,国际学者普遍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这种信心不仅源于对中国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的见证,更来自中国一以贯之的独特发展理念。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助理教授、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原总领事夏添恩(Tim Summers)认为,“中国具备继续推进增长、持续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各项条件”。奥地利维也纳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兼职教授约翰·弗得烈·哈托(Johan Frederik Hartle)通过深入观察提出,“中国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现代化进程本身的一个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知晓世界如何认识中国,才能领悟如何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项目团队立足文化自信,通过实践调研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立体印象,思考中国叙事的多元可能,为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系南京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印象——百位国际学者访谈基础上中国叙事的青年思考”项目组成员,成员还包括李煦成、曲美宣、张博然、王露葭、陶君函、戴诺依、林湘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马苏骏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