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扬,龚美娟,杨艳红,等.“十四五”时期区域科技基础设施体系构架研究[J],2021(22):43-49. [2]彭浩,涂勇.基于系统论的科技基础设施概念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9):10-13. [3]葛炎,邹晖,周国栋.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内涵、特征及建设流程[J].中国高校科技,2018(3):11-14. [4]黎艳.科技基础设施对技术进步的机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6): 24-25. [5]潘雄峰,韩翠翠,李昌昱.科技基础设施投入与技术创新的交互效应[J].科学学研究,2019(7): 1326-1333,1344. [6]吴思多,辛胜昌,涂欢,等. 浅析各国大科学装置管理机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资讯,2018(10):242-244. [7]周岱,刘红玉,叶彩凤,等. 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剖析[J].科研管理,2007(6):108-114. [8]朱鹏舒.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规律、现状问题和展望[J].中国工程咨询,2017(3):57-58. [9]杨雅南.高端创新:来自英国弹射创新中心的实践与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7(6):25-37,51. [10]李宜展,刘细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学术产出评价研究:以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科技基础设施为例[J].中国科学基金,2019(3):313-320. [11]叶玉江. 深化改革优化布局增强发展新动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与发展重点[J].前沿科学,2018(2):1-2. [12]李立威,陶秋燕. 我国科技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运行效率及区域差异性评价研究[J]. 科技促进发展,2019(4):384-392. [13]段福兴,李平,黎艳. 我国科技基础设施的指标构建及评价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5(7):71-76. [14]赵正国. 我国如何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J].科学学研究,2018(7):1180-1187. [15]王留军,段姗,张洁音,等. 浙江创建国家实验室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通报,2019(3):244-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