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论臣道

2012/7/30   点击数:299

[作者] 刘文瑞

[单位] 刘文瑞

[摘要] 荀子把大臣分为不同的种类。他把那种在内政外交上一无所长,阿谀奉承,揣测上意,巧敏佞说,取宠于上的大臣称为“态臣”,如齐之苏秦、秦之张仪;虽有能力,对上不忠,收买人心,朋党比周,环主图私的大臣称为“篡臣”,如齐之孟尝君;内政秩序井然,外交能赴国难,民亲士信,忠君爱民的大臣称为“功臣”,如齐之管仲、楚之叔孙敖;不但忠君爱民,而且教化有方,政令通行,规制完备,应变得当的大臣称为“圣臣”,如商之伊尹、周之太公。“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态臣用则必死,篡臣用则必危,功臣用则必荣,圣臣用则必尊。”(《臣道》)凡用大臣,必须谨慎选择。

[关键词]  荀子 臣道



刘文瑞

荀子把大臣分为不同的种类。他把那种在内政外交上一无所长,阿谀奉承,揣测上意,巧敏佞说,取宠于上的大臣称为“态臣”,如齐之苏秦、秦之张仪;虽有能力,对上不忠,收买人心,朋党比周,环主图私的大臣称为“篡臣”,如齐之孟尝君;内政秩序井然,外交能赴国难,民亲士信,忠君爱民的大臣称为“功臣”,如齐之管仲、楚之叔孙敖;不但忠君爱民,而且教化有方,政令通行,规制完备,应变得当的大臣称为“圣臣”,如商之伊尹、周之太公。“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态臣用则必死,篡臣用则必危,功臣用则必荣,圣臣用则必尊。”(《臣道》)凡用大臣,必须谨慎选择。

臣下的行为也可分为不同种类:从命而有利于君主谓之“顺”,从命而不利于君主谓之“谄”;逆命而有利于君主谓之“忠”,逆命而不利于君主谓之“篡”;偷合苟容、养尊处优而不利君国,谓之“国贼”。君主有过,能进言批评,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进言批评君主,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能够矫正匡扶国君,尊君安国,谓之“辅”;能够对抗君主,安危御侮,谓之“拂”。大臣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君主,把谏争辅拂之臣看作国宝的是明君,把谏争辅拂之臣看作己贼的则是闇君。“故明君之所赏,闇君之所罚也;闇君之所赏,明君之所杀也。”(《臣道》)能不能恰当对待臣下,关键在君主。“故正义之臣设,则朝廷不颇;谏争辅拂之人信,则君过不远;爪牙之士施,则仇雠不作;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故明主好同而闇主好独,明主尚贤使能而飨其盛,闇主妒贤畏能而灭其功。罚其忠,赏其贼,夫是之谓至闇,桀纣所以灭也。”(同上)

作为大臣,面对不同的君主,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对于圣君,应该恭敬逊让,顺从听命;对于中君,应该忠信而不阿谀,谏诤而不谄媚,是就是,非就非;对于暴君,应该调和而不盲从,柔顺而不屈从。相比而言,暴君最难伺候,就好像驾驭没有调教的野马,侍养没有知识的幼儿,喂食饥饿至极的食客,所以应该察言观色,采取适当措施,隐其恶,扬其善,讳其短,赞其长。“故因其惧也而改其过,因其忧也而辨其故,因其喜也而入其道,因其怒也而除其怨,曲得所谓焉。”(同上)臣下如果事人不顺,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不敏捷?如果敏捷则看是不是不恭敬?如果恭敬则看是不是不忠诚?如果忠诚则看是不是无功效?如果有功则看是不是无美德?最根本的是德,一旦缺德,就会抵消其他长处。尽管在侍奉暴君的策略方面,荀子已经很接近法家之术了,但他始终不失以德为根本,所以没有进入法家的纯粹功利套路。

荀子对臣道的论证远远没有君道细致,然而他对臣下类型的划分和职责的描述,已经超越了当时的多数学者。儒学本来就重视人际之间的行为规范,例如,《论语·乡党》也记载了大量人际关系方面的礼仪细节,然而,《论语·乡党》的出发点是孔子自己如何显示出儒者的风范,而《荀子·臣道》的出发点则是儒者怎样才能应对不同的君主。儒学治道的转变由此可见一斑。

发表于《管理学家》2012年七月刊

原文连接:http://wenruiliu.blog.163.com/blog/static/24285622201263031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