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2012年研讨会纪要
2012/6/18 点击数:848
[作者] 彭老图
[单位] 彭老图
[摘要] 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共同主办,以“新时期 新理念新课题——十二五时期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2012年研讨会”于 5月28~29日在浙江省温州市图书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2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共同主办,以“新时期 新理念新课题——十二五时期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2012年研讨会”于 5月28~29日在浙江省温州市图书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2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仪式由浙江省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徐洁主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建军、文化部社文司图书馆处副处长尹寿松、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建、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会长郭斌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并分别做了讲话和致辞。各级领导、专家对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在“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均表示了高度关注并寄予殷切期望。开幕仪式后,倪晓建、李国新、李建军、蒋弘等图书馆界知名专家分别作了主旨报告。
首先,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建教授作了“文献信息加工体系及方法创新”的主旨报告。我们知道,图书馆的职责就是为读者服务。为了使读者便捷地利用文献,必须不断创新文献信息加工方法,特别是深入文献内部挖掘单元信息中的精华。基于这种认识,作为长期从事目录学、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倪晓建教授多年来对文献信息加工体系及加工方法进行了理论的探讨和实践,因而对于当前的文献信息处理自然有更深的见解。
信息加工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对信息的不同要求,以原生信息为对象,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创造再生信息的活动。信息加工过程中融进了信息工作者的智慧和创造,投入了信息工作者大量的时间和智力劳动,赋予了所加工信息新的价值。倪晓建教授认为在新世纪,一方面文献信息的数量急剧膨胀、污染严重,另一方面用户的信息需求将向多维及便捷方向发展。因此如何以用户为本,解决用户的时代需求,创立新的信息加工方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课题。通过对用户的调查分析,他认为用户最终需求的是原始文献中有价值的片段信息,即精粹信息,满足用户的这一层次需求,应是信息加工者的工作重点。作为一种信息加工方法,精粹信息为用户提供的是原始的、片断的、直接参考引用的信息,其意义是多方面的。
为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文化部、财政部于今年2月3日联合颁发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该计划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为目标,以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和设施,以及文化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建设等工程相结合,在城乡基层大力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努力构建内容安全、服务规范、环境良好、覆盖广泛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体系。根据该计划,到“十二五”末,将努力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在全国所有乡镇和街道、社区的全面覆盖。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的颁布,受到各界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建军所作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与服务”主旨报告就显得更加及时。他分别就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标准规范、资源工作、技术工作、服务工作等重要内容进行了阐述。他在介绍了计划的要点后,又通报了国内相关建设与发展的情况。在谈到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三个工程之间的关系时,他分析道:文化共享工程已经实施多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平台,已经初步构建起遍布全国城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它的主要构成是视频资源。数字图书馆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资源规模、技术与标准规范方面成果卓著,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服务资源保障与技术、标准支撑,它的主要构成是文献数字资源。公共电子阅览室作为基层服务窗口,是汇聚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及互联网海量信息资源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终端。这三大惠民工程互为支撑,互相促进,形成合力,将共同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图书馆学报》是我国图书馆学术期刊的排头兵,素有中华第一图书馆学刊的美誉。据悉,它的编辑工作、包括栏目设置等正在和世界学术期刊接轨。《中国图书馆学报》常务副主编蒋弘来作以“论文写作规范”为题的主旨报告,无疑会引起代表们的极大兴趣。她分别就学术期刊常见稿件类型、研究论文的基本框架和要素以及论文摘要、参考文献引用等规范问题进行了论述。她提出了投稿论文的录用标准:符合办刊宗旨、选题好、内容原创、学术规范,引起代表们的重视。
文化部、财政部于“十二五”期间共同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由于荣誉考核机制和相应奖励措施的作用,国家、省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积极性。据了解,各地积极响应,引起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参评意愿极高。
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的主旨报告“示范区(项目)创建与公共图书馆发展”无疑是诸多报告的重头戏。李国新教授多年来密切关注公共文化建设和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他认为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工作表明文化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如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及《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都提到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程”列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工程,强调“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国家、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推动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由于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带动图书馆事业建设,为全面提升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带来了机遇。李国新教授在谈到公共图书馆参与示范区(项目)创建的意义时说,这是改善公共图书馆支撑和保障条件的难得机遇、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公共图书馆应该具有争取机遇、抓住机遇、用好示范区机遇的自觉意识和主动作为。示范区创建标准中的“公共图书馆指标”体现的导向和特点是:把提升服务能力、改善服务效益作为重要内容;促进远程服务能力和流动服务能力建设;重点任务指标化推进。公共图书馆参与示范区创建,首先要形成全面达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保障条件,其次要提炼出在创建过程中重点突破的问题。另外,他特别解释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全覆盖的概念:公共图书馆服务全覆盖,本质上是说公共图书馆服务覆盖所有人,不仅仅是公共图书馆设施向所有人敞开大门;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需要一个服务体系而不只是一座建筑、一个活动。他还提到公共图书馆打造示范项目应特别关注的问题,如免费开放环境中服务能力建设和服务效益提升、建立科学合理的设施服务半径、覆盖面积指标,探索流动服务、数字服务与阵地服务的配置原则和标准等等。
在闭幕式上还进行了论文交流,五名获奖论文作者登台发言。此次研讨会共收到全国716篇征文,经过专家评审一等奖71篇、二等奖107篇、三等奖143篇。从获奖名单来看,除极少数是国家图书馆和省级图书馆作者以外,绝大部分作者是市、县区级图书馆工作人员。说明研讨会受到广大基层图书馆的青睐与重视,确实达到了为中小型图书馆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这一宗旨的要求。另外,从研究涉及的内容来看十分广泛,从市、县区图书馆到乡镇图书馆研究,从基础工作到读者服务,从传统工作到网络数字研究几乎无所不包。
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的活动,自1996年开始每年在不同城市举办年会。通过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年会的举办,为各地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搭建了一个友好交流、深入探讨的平台,对于促进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引领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与发展都发挥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在学术交流方式上还是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如研讨会主办方邀请了数名国内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完全是必要的,但占用了绝大多数会议时间,似乎就是一言堂,“研讨会”成为学术报告会。作为学术研讨会,应该把更多的交流机会给于代表,如能针对当前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热点分组展开讨论,效果可能会更好,如免费服务后存在的新问题及解决方法、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地方文献建设与研究等。另外,提高广大图书馆工作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十分重要,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学术研究的辅导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有实效。台阶太高,要求必然高,反而是可望不可即,难免曲高和寡,无法产生理想的效果。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不断地努力与创新,今后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研讨会一定会办得越来越好!
彭飞(南京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