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危言:救救青年才俊守护民族希望——伤逝、悼亡
2012/4/2 点击数:476
[作者] 翩然一只云中鹤
[单位] 翩然一只云中鹤
[摘要] 近年来,不时传来高校青年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自杀身亡的惨剧。尤其令人难以释怀的是,当事人往往又都是某一领域卓尔不群的青年才俊。
星期一晴.
盛世危言:救救青年才俊守护民族希望
——伤逝、悼亡、反思、警醒、疾呼
——教育制度与生存环境的反思社会管理体系再造与深化社会改革的疾呼
伤逝
这几天,一想起青年才俊曹廷炳教授的过早离去就感到痛心不已。
近年来,不时传来高校青年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自杀身亡的惨剧。尤其令人难以释怀的是,当事人往往又都是某一领域卓尔不群的青年才俊。
在国家正需要这些杰出人才贡献其聪明才智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时候,这些年轻人却选择了离我们而去。在父母、妻子、儿女正需要他们激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以谋生计,以慰亲情的时候,他们却悄然远行。他们的离去,不但是家庭的灾难和亲人的重创,更是国家的不幸和社会的悲哀。
悼亡
这些过早离去的青年才俊,这些后生可畏前程无限,曾令人羡慕,如今更令人惋惜的年轻的生命,有如一颗颗在人们的惊叹声中默默地划过夜空的流星。他们用自己最后一刻的生命之火,在这幽深的夜空中,更在人们的心底,留下一道稍纵即逝却难以磨灭的生命之光。在他们短暂的人生历程中,不但有过十年寒窗的苦读,金榜题名的欣喜,悲欢离合的经历和爱恨情仇的体验,想必也会有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喜悦和遭遇挫折的痛苦。在他们最后的时刻,一定更有难为人道的郁闷,难以言说的屈辱和满怀难释的无限凄楚……
安息吧,这个浮躁喧嚣的世界再也不会给你们的安宁带来丝毫的纷扰。你们这种沉默无语的离别,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同情和叹息,更有对社会、对世界、对人生和生命的反思。
反思
哀痛之余,我们首先要深入反思的就是造成这一起起悲剧背后的原因何在。
对于人间的不幸,俄罗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曾以无限悲悯的心情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于是,对这些青年才俊处理自己宝贵生命所采用的极端方式,人们在无限悲悯和同情之余,纷纷揣测其背后的原因。在这样或那样的猜测中,最多的则认为是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抑郁症所致。
尽管相关案例各自具体的个人因素无法排除,然而,从管理学,尤其是从社会管理学的学术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我们不能不说,当一系列类似的事件发生的时候,必然形成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而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必然存在某种共性的社会因素。
在这一系列相关案例中,即使有相当的比例的确如人们所猜测的那样为抑郁症所致,那么,这种具有一定社会性的抑郁症现象也是深层社会原因的外在表象与社会后果,而绝非悲剧发生的社会根源。
经过初步分析,本文认为,此类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三方面基本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方面原因是,当代中国经过30几年的社会改革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这一沧桑巨变推动了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型。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不但人们赖以安身立命的社会基础随时都可能伴随社会结构的改造而改变,与每个人的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也存在某种不确定性。
过渡时期的这种无以名状,难以言说的方方面面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急功近利的社会情绪和浮躁不安的社会心理。而这种全社会性的急功近利的社会情绪和浮躁不安的社会心理又必然给每个人都带来日益沉重的社会生存压力。
第二方面原因存在于我们弊端重重积重难返的教育制度。
在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和相应的社会教育体系的框架内,在青少年成长阶段,缺乏必要的包括挫折教育在内的各方面非智力教育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在制度设计上和宣传口号上提倡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可是在教育实践上却是以空洞无物的形式主义政治说教取代必要的道德修养与意志磨练教育,最后实际上形成一种以智力教育为单一内容,以培养工具性能力为唯一目标和最终结果的教育模式。
显然,这是一种仅仅面向工具理性而忽视人文素养与价值理性的单向度的残缺教育。
这种残缺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我们所谓的教育过程把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需要、有精神追求的人活生生地异化为一部部冰冷、麻木仅仅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美其名曰“专业特长”的机器。
显然,在这种仅仅面向工具理性的残缺教育模式下,不可能培养出内在的人格——以知、情、意为内涵的精神和心理世界,与外在的社会形象——以体质、行为和社会生存能力为内容的社会存在形态,有机统一、整体建构、自由开放、协调发展、全面发展、不断完善,能够适应和建设现代文明的一代新人。
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毕业,有的还要继续读到硕士、博士毕业甚至到博士后出站,这期间,短则十五六年,长则二十几年。不难想见,我们的青少年在这种面向工具理性单向度的残缺教育制度下,他们作为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的天性处于怎样的一种漫长而压抑的状态之下!
这种教育,与其说是教育,莫如说是一种摧残,对于人的天性的摧残,对人的精神和心理的摧残。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就是在这种摧残人性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长期精神情感的压抑必然导致心理素质结构的残缺。在这种残缺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仅仅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工具性、机器型人才,由于知识结构相对单一,非智力教育阙如,心理素养的残缺和以意志力薄弱、心理脆弱为基本特点的心理机能孱弱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残缺的心理素养和孱弱的心理机能只有在特定的外在环境下,也就是在其相适应的具体环境下,即在顺境下,才能够实现有效地生存。
在顺境状态下,他们不但能够实现有效地生存,其中的佼佼者,甚至能够做出常人难以企及的专业贡献。
可是,一旦身处逆境,特别是处在一种由于管理体制和相应制度的弊端而形成的恶质生存环境下,这些人由于“知识结构相对单一,非智力教育阙如,心理素养残缺和心理机能孱弱”所形成的“综合劣势”就会充分暴露出来,其结果就是无法形成必要的应变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处于逆境中的这些青年才俊,如果外在压力不断增大,与此同时又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心理疏导,那么,轻则就会从社会普遍的郁闷走向一部分人的抑郁,重则就可能从一部分人的抑郁走向个别的甚至是一小部分人的极端。
就是说,近年来这种不断发生的社会悲剧是我国弊端累累积弊难返的教育制度所造成的恶果,而这些早逝的青年才俊就是这一恶果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造成这一幕幕悲剧的第三方面原因,则潜藏于我们当下的社会环境之中。
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既缺乏尊重知识、追求客观真理的科学精神,又缺乏现代文明那种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民主传统和相应的法治精神——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文明的民主意识和“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具有本质的区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更不可混淆。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背负着历史与现实的重负和社会、家庭及自我期许多重压力的同时,还不得不面对一个十分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相当残酷的竞争环境。这是一种由于缺乏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和民主传统,而法制建设又相对不足而必然导致的以资源垄断和社会不公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环境。
社会的本质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一个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社会生存环境。
当下中国社会是一个在缺乏高端价值共识,没有信仰,主流价值体系缺位的现实情况下,直接构筑在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基础之上的恶性生存与竞争环境。
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其历史代价之一就是传统价值体系的瓦解。
当一个社会在不受外来强行干预和人为因素的干扰,依其内在规律自然发展的过程中,其社会的发展与历史形态的转型应该是与其传统价值体系的发展与转型同步进行的一种自然的社会渐变过程。而这种渐变式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发展与转型,实际上是一个旧体系逐渐达到其鼎盛阶段继而由盛转衰并不断走向瓦解,与此同时,新体系的各种因素不断生成、整合,继而走向系统建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历史过程。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的近现代化历史转型,曾先后经历了一个外有东西方列强的强行干预,内有试图超越历史阶段,通过计划经济一步到位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空想社会主义激进思潮粗暴干扰的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在这内外两方面干扰因素的强力压抑下,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内在潜能长期没有释放的空间。这样,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所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也使得中国社会长期受到强力压抑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转型的巨大潜能以巨大的核武库连续爆炸的方式,瞬间释放了出来。其结果造成了一种正反两个方面反差悬殊的现实局面。一方面,实现了中国经济和社会30几年持续不断地急剧发展,一举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成为深刻影响国际局势和世界走向的世界大国。另一方面,则造成了在新的主流价值体系尚未建构和形成的情况下,传统价值体系井喷式和爆发式的迅速解体和崩溃。
传统价值体系解体,新时代的主流价值尚未形成的状态,当下的主流理论称之为“价值多元”,实际上是一种主流价值处于真空状态所导致的价值混乱。
在主流价值体系缺位,价值混乱的现实情况下,无从取得高端价值最基本的社会共识。这样,理想和信仰的丧失就不可避免。于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纽带,就只剩下了一种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利益关系。
当下中国社会这种基于冰冷沉重的利益关系的各种社会关系,一方面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来自于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在科学精神、民主传统、人文情怀与相应的法制建设多重缺失或严重不足的形势下,构筑在这种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生存与竞争环境,就极容易形成一种社会不公、腐败失控、黑势力横行、正气不张,“劣币逐良币”的恶性环境。
这样,越是杰出优秀的个体,就越容易被这种“劣币逐良币”的恶性环境所吞噬。这种恶质生存竞争环境是一个嗜血成性而又无影无形的恶魔。尽管这种“劣币逐良币”的“优胜劣汰”闹剧每日每时都在中国这个民主法制尚不够健全的社会的各个角落轮番上演,尽管我们历史上的每一次政治运动人们都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幽灵的身影在头顶上徘徊,尽管我们眼睁睁地看到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个体因此而丧失其生命——学术的、政治的,甚至是肉体的生命,可是,我们却无从确定其“犯罪现场”,更无从确定具体的作案真凶。
这种社会生存与竞争恶性环境的内在本质是垄断,即对社会资源的垄断。
在社会资源垄断的状态下,贪污、腐败、各种形式的不平等、不公正、不公平以及对人的尊严丝毫没有尊重和敬畏之心的恃权傲慢等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就会象打开潘多拉盒子一样,大大小小的魔鬼纷纷出笼,形形色色的鬼蜮行径甚嚣尘上。
这样,我们的这些在非人教育的摧残下心理素质结构残缺,心理机能孱弱,涉世不深,身心脆弱的青年才俊,一方面要面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的浮躁不安所带来的日益沉重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恶质竞争环境所引发的各种社会不公的重重压迫。这样,在这些重重压力之下,这些自我期许较高的杰出青年既无力承受社会与家庭的责任之重,更难以承受承载其个人抱负和人格尊严的生命之重。
于是,上述这种恶性竞争环境往往就构成了压垮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草。
警醒
一位又一位风华正茂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相继离我们而去。他们在来自社会、家庭以及个人自我期许的重重压力之下,在恶性竞争环境的虎口中失去了他们年轻的生命。
作为一位他们在知识界、科学界的同行,更作为一位早已习惯了这种他们以自己年轻的生命所决然拒绝的社会环境的长者,除了内心的悲凉与凄苦,无从言说。
反思的目的在于警醒。为了不让这种悲剧重演,作为这些逝者同行的知识界和科学界,对此不可无动于衷,应该尽我们所能为改变目前这一悲剧性现状作出必要的努力。
针对以上对此类悲剧社会根源的剖析,可以对上述三方面社会原因根据不同的性质加以区别对待。
第一方面原因,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的浮躁不安所带来的沉重压力。这是一种基于某些历史原因所引发的必然现象,非人为之力所能够挽狂澜于既倒。对此,我们只能从主观方面来寻求对策。目前所能够考虑到的唯一对策就是,尽我们自己所能,在不断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社会生存能力的同时,格外要注重不断提升自我内在素质的修炼。
具体而言,就是努力用具有现代文明高度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和超越现实利益的高尚的,至少是高品位和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来健全我们的心理素质结构,从而形成坚强的,真正属于我们自己个人生命的生活意志和坚韧的生存能力,以此来抵御当下这一非常时期日益恶劣的社会心理环境对自己可能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浮躁不安的社会情绪和社会心理环境有可能造成的对自己精神和心理的伤害。
对其他两方面原因,即教育制度方面的原因和与社会管理,尤其是科技管理相关的竞争环境方面的原因,我们则要呼吁国家尽快启动对目前弊端重重的社会管理、科研管理和教育体制及其相关制度的彻底改革。
通过改革,把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民主与法制理念落实到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环境建设的实践,首先要落实到民主法制建设的社会实践。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科学、合理,具有现代文明历史高度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统一,人文关怀与科学追求相互促进的社会教育制度,创造并维护一个公平、公正、消除歧视、机会平等、消除垄断、资源共享的良性社会生存、社会管理和社会竞争环境。
在社会管理和科技、教育改革完成之前,为了保护我们的青年才俊,尽可能减少目前这种恶性竞争环境对他们的戕害,我们一方面要呼吁全社会和每一个家庭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那样爱护我们的青年才俊,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呼吁青年知识分子,尤其是首当其冲的各领域的青年才俊,他们本身也必须注重增强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为此,本文建议青年知识分子从两个方面考虑自我保护手段的落实。一方面是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生存和社会竞争能力,从而能够在恶性竞争环境下实现有效地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磨砺自己百折不挠,勇于、善于,更习惯于走曲折发展之路的坚强意志,从而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结构和坚韧强健的心理机能。只有具备这样的心理素养和心理机能,才有可能形成对各种难以想象的逆境与困境的承受能力。
疾呼
青年才俊不但是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栋梁,家庭的支柱,更是民族未来的希望。
可是由于长期以来教育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弊端,使这一本该在和平时期支撑家庭,贡献社会;战争时期保家卫国,并为民族的振兴带来无限希望的群体竟成为目前最为脆弱的社会群体。
前一段时间,面对钱学森先生的世纪之问和整整一代大师群体渐行渐远而后继乏人的窘状,我们曾深感郁闷和不安。而今,一位又一位学有所成并卓有成就的青年才俊也不辞而别,相继离去。这是一种多么严峻、紧迫而残酷的现实!
如此以往,不消多时,莫说“未富先老”的老年社会的前景如何令我们不寒而栗,我们这一代新中国的同龄人势必还将蹈入唐代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所写的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凄惨境地!
为此,我们不得不亡羊补牢。在向国家呼吁尽速深化改革的同时,向一切关心中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同胞发出这样的疾呼,尽管这一疾呼对于一个处于常态和健康状态的社会来说是那样地难以理解甚至有些荒诞不经:
救救我们的青年才俊,守护好我们民族的希望!
为响应这一呼吁,实现对我们青年才俊群体的有效社会救护,必须对以下三个方面再作重申:
一、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和改革的深化,把弊端重重的现行社会管理体系,首先是教育科技体制进行科学合理地重构。通过对社会管理体系结构的再造,创造一个机会平等、公平竞争、公平正义,有利于个体——首先是青少年群体,和社会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与完善的社会教育环境、社会生存环境和社会竞争环境。
二、配合社会的变革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每个家庭都要努力为青少年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质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在保证身体健康并以适当的方式为他们排解和分担过重的压力的同时,注意他们在非智力心理因素方面的发展,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个人与家庭、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国家和民族、个体与整个人类世界的整体关系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定位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从而使他们不但能够具有宏观的思维方式,还能有宏伟的人生观和广阔的胸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坚强的人格特质和坚韧的生存意志。
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其中的青年才俊,在当下竞争日益残酷,生存日益艰难的严峻现实面前,决不可消极地等待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他救,务必要有强烈的自救意识。在充分认识到应试教育这种面向工具理性的单项度的和残缺的教育模式对自己的深刻伤害的同时,把这种自救意识积极地转化为自我拯救的行动。
在此所倡导的广大青少年针对自身心理弱点所进行的这种自我拯救行动,实际上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那种冲破自我的局限性对自身发展的束缚,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从有限的自我那里解放自己,实现“在自我面前的自由”。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和坚持的哲学观和人生观决不是目前主流媒体和学校课堂里的那种空洞失真的政治说教,而是一种与人的人格特质和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价值前提、心理基础和现代文明素养。
就是说,对广大青少年和青年才俊的精神救护,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包括青少年群体本身在内的全社会的现实任务。
为此本文再一次呼吁:
救救我们的年轻一代,救救我们的青年才俊,守护好我们民族的希望!
参考文献:
1.科学网.沉痛悼念曹廷炳博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do=blog&id=550369
2.杨学祥.为了忘却的纪念:“假伯乐”与千里马.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0919
3.革故鼎新:从科研管理弊端到社会管理的历史反思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029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15440
4.关于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学术思考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695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4362
5.人事管理迷信、腐败、不公等社会问题简析:病因、危害与根治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928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9801
6.为各级政府的急躁病把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95163
7.瞻前顾后议改革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935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9900
8.小议科技管理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0199.html
9.小议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与公共管理体制构建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020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92091
10.中国教育忧思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92663
11.国民素养是民族存亡与复兴的决定因素——再议教育改革的紧迫性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5881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66660
12.革故鼎新(18):改革——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小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95426
13.盛世危言:辉煌成就面前勿忘民族危机——当前改革面临的复杂局面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68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4980
14.千古人生叹遗憾(散文诗体散论)——上篇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102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93313
15.千古人生叹遗憾(散文诗体散论)——下篇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10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93315
16.科学、理性和健康的社会民主建设应该是一种三层次结构构成的整体进步————个体民主素质建设-家政管理与家庭文化民主建设-社会管理与社会文化环境民主建设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0006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12740
17.学坛杂俎:思想解放、学术创新与社会的科学管理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528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59801
18.网海泛舟:读博感悟——关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的科学基础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5220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58502
19.博文阅读一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91391
20.网海泛舟:科学的忧思与文化的断想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5219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58699
21.教育理念与教育改革——关于《中学出台76条“军规”,您希望自己孩子完美还是个性?》议题的思考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8588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12302
22.信息文明之光(29):浇铸当代中国的民族之魂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998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29688
23.论全球化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外文化比较与文明对话的价值思考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9962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29225
24.精英何在?又想起了过往那些高尚而不幸的灵魂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962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90477
25.论“不合时宜”的民族精英——与周少祥先生的网络对话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97736
26.再论当代中国的精英群体和精英群体的社会责任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641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4127
27.“人生意义”刍议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729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5127
28.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22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78023
29.信息文明之光——《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4)——人类世界的运动杠杆——价值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1835
30.学坛杂俎:青年学生增强修养生成智慧发展自身个体软实力的密码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779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97532
31.感悟与哲思:为自己喝彩走向人生的成功——生命意义浅探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673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78365
32.温故知新:赢得自我赢得人生赢得世界从而让世界更精彩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6698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77914
33.学坛杂俎:写给学生的一封短信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7639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94672
34.网海泛舟:好孩子一定是夸出来的吗?——关于教育的博文阅读笔记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9982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29481
35.生命、读书、人生——精神的升华文明的历程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04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30583
36.旧作新编:把握自己、优化环境、谋求发展、赢得成功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628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41563
37.卡•马克思,弗•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47页
38.杨文祥.社会化新论.山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
原文连接: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40202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