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
2011/12/28 点击数:400
[作者] 清馨拂台
[单位] 九当斋
[摘要] 读了几十年书,写了几十年文章,回头望望从没留下过自己的脚印。想想有些凄凉,细想想又很自然,吃公家饭,干公家事嘛,自古就有“学成文武艺,售与帝王家”的文化传承,何况我等小民呢!年初,儿子说,你现在时间多了,开博写点自己的东西吧。家里领导也明确表态支持,我也就稀里糊涂走进了博园。可是睁眼一打量,天下太大,不敢乱闯呀,我的脚很本分,始终就粘在洛阳这块土地上。
一
读了几十年书,写了几十年文章,回头望望从没留下过自己的脚印。想想有些凄凉,细想想又很自然,吃公家饭,干公家事嘛,自古就有“学成文武艺,售与帝王家”的文化传承,何况我等小民呢!年初,儿子说,你现在时间多了,开博写点自己的东西吧。家里领导也明确表态支持,我也就稀里糊涂走进了博园。可是睁眼一打量,天下太大,不敢乱闯呀,我的脚很本分,始终就粘在洛阳这块土地上。
文坛大家可以俯瞰天下,我自知只能耕一块熟地,就这也绝非易事。洛阳有一千五百年建都史,文化大家数以千计,我踮起脚也难看清他们的面容,专写文化散文,天天读书,时时用心,小心翼翼,仍诚惶诚恐。古城洛阳地下的话题实在太多,几乎停留在任何一个朝代,稍作打量都有取之不尽的宝藏,这对我来讲,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挑战。
说幸运,是我实在喜欢这片土地,喜欢厚重的历史文化。三十多年来,天天行走在这个城市,每天都踏着无数先贤鸿儒的脚窝前行,感受着他们留下的文化气场,呼吸着他们曾经呼吸过的河洛空气,拜读着他们留下的宏篇大作,常常产生一种迎面而来的幸运感。
面对这片厚土,前人留下的文字已经很多。眼下,多少人在回眸打量,多少人在用心梳理,我不清楚,好长时间里一直在与自己争辩,写还是不写,深写还是浅写?拿不准;或者,跟着感觉走......
跟着感觉走?
就这样吧。于是,脑子里有了《说文》这样一个题目。说心里话,题目玩了回“假借”的小聪明,原来的题目为《许君说文》,一省略就沾光了。许慎因说文解字扬名天下,他在世时人称“许君”、“说文”。说文是为了解字,那么题目《说文》,既给了我写前面一堆废话的机会,又引出了许慎的故事,这便宜岂能不沾?
二
今天汉字输入计算机的方便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当人们开始热忱研究汉字时,首先会想到一个人,字圣许慎。
这个人没有多少文章留下来,也不愿意做大官,他一生的心血全倾注在经学、文字学和语言学上。我们今天常常翻字典,享受着他老人家的文化成果,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或者不太熟悉他。我费了些时间读许慎传,读今天的《字里乾坤》,查阅网上的许慎资料,终于带着一堆的疑问走近了这位文字学大家。
为什么许慎要执著于文字学呢?
还是听听许慎自己怎么说的吧。他说呀,当初撰写《说文解字》,主要目的并不是析字训诂,是为了说文解经。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争吵,时常互不相让,而且非常激烈,自己和老师贾逵立足古文经的观点,痛斥诸生“乡壁虚造”的行径。“文字者,经义之本,王政之始”,就是希望通过析字训诂,从而贯通经义,发扬五经之道,为当时的东汉政治统治服务。
《说文解字》,一是“说文”,一是“解字”。“文”和“字”不是同一个概念。古代文字学家称独体字为“文”,称全体的字为“字”。独体的结构不能再分解,要说明它,这就是“说文”;全体的结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要剖析讲解,这就是“解字”。《说文解字》有时常常简称《说文》。
写这部书的初稿用了21年时间。在《说书叙》中,阐述了周代以前的文字源流,周秦文字的演变,总结了汉字“六书”的概念,记述了西汉文字的概况及其研究,指出了东汉解释文字的混乱和错误。
不曾想,许慎的解释如此之祥尽。
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许慎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就规范了一种中华文化的框架。据说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个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说文解字》!倘若没有《说文解字》的流传,我们将无法认识秦代的大篆、甲骨文和钟鼎文。试想吧,古文不识,历史将无以传承。一部书架起了连接古今的时空隧道,让今天的人们能沿着这条隧道走向不可知的未来,你看,许慎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位伟人!
三
阅读《说文解字》这部书,你会惊奇的发现,1800多年来,许慎留给中华民族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实在值得我们永远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说文解字》是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工具书。既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文字训诂,又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是汉民族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我们今天的人很难想像这位天才研究文字时的场景!
许慎说,这部书在体例上,它和东汉以前的启蒙识字书完全不同。它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参照籀文古文,首创汉字部首体例,按“分别部居”、“据形系联”的原则排列汉字,全书15卷,540部,将收录的字库归并到540个部首内,通过字的形体和结构特征,再把它们一一串联起来。
许慎告诉我们,部首从“一”开始,终于“亥”部,意义相联系的尽量排在相近的位置上。部首内部也以字义为联系的纽带,意思相近的字大多排列在一起。部首是打开《说文》的钥匙,部首居全部之首,同部字的第一个字就是部首。
汉朝初期把《仓颉》、《爱历》、《博学》三书合编为《仓颉篇》,共3300字;西汉末,杨雄的《训纂篇》5340字;东汉贾鲂著《谤喜篇》共7380字,《说文解字》共10506字。
通过以上文字我们便晓得了,《说文解字》就是古代语言文字学的集大成者。今天专家学者讨论汉字,仍以《说文解字》为主要参考书;许慎开创的字形、字义、字音综合研究方法,至到今天仍在运用;许慎所发现的汉字部首系统,我们分析汉字结构,仍从这一方法入手;许慎所提供的谐声偏旁,还是上考周秦古音,下连唐宋语言的重要依据。
用心人一翻书便清楚,晋代的《字林》,明代的《字记》,清代的《康熙字典》,以及我们今天的《辞海》和《现代汉语字典》等,都是沿用了部首检字法。
四
文章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拐一个弯,要回头说说这个1800多年前的字圣生平了。
许慎是东汉汝南郡召陵县人,也就是今河南郾城人,大约出生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卒于汉桓帝建和年间(公元147——149年),先秦两汉的学生入学年龄都在8岁左右,那时入小学,以识字为主兼学六书,当时许慎读的字书,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爱历篇》、胡吾敬的《博学篇》和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可识字5000个,许慎读完字书,约12岁左右开始读《论语》《孝经》,接着读《五经》,读诸子百家学说,读天文、数学、医学、史学等书。
当时的人大多专治一经,许慎却兼修五经,研究颇深,以至人们称许慎“五经无双许叔重”。20岁那年加冠礼,取字叔重。由于才学过人,被汝南的郡守选拔为郡功曹,协助郡守办理全郡公务。28岁因品德高尚被推举为孝廉之士。
跨年就是30岁了,许慎只身来到京城洛阳,正值朝庭下诏选取贤能,许慎被察举,分配到太尉府,任职南阁祭酒。
东汉时期,太尉、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三公是天子的股肱,许慎任太尉府文书工作,其才学和品德十分优秀,入京后就随著名经学大师贾逵修业,受读古文经,从此学业大进,在公事和学业之余,他开始潜心研究学问。
《说文解字》的诞生,绝非偶然。东汉时期,正是我国古文经与今文经争论最为激烈的时代,今文指隶书,古文指先秦六国的古文。因为记载文字的不同而分为古文经典和今文经典,古经派发现今经派曲解文字,篡改经艺,长此下去不利于王政,为了驳斥今文经一方,许慎立志写作《说文解字》。
在京都洛阳许慎工作了21年,也基本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巨著的初稿。说文一书草成,许慎誉满京都。这时,汉帝又命他校书东观。
东观是东汉藏书的宝库,校书重地,亦是宫廷学校。在这里,许慎有机会通达诸子百家著作,精研天文地理,同时也用这部书教授中官近臣习读经传,并借此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修缮巨著,被视为群儒中的“无双”。
也就在公元119年吧,全国接连发生大地震,朝庭命三公属下有能力的官出补州县官令。许慎任命为今安徽固镇县令,潜心学问的许慎不愿做官,就以年老体弱为由,回归故乡,倾尽一生智慧续修《说文解字》,《说文后叙》写成于永元十二年正月初一日。这是一个多么了不得的人啊,正月初一,仍在专心治学!
公元前21年,许慎耗费了三十多年心血,终于将《说文解字》一书撰就,派儿子许冲前往洛阳,献于朝廷。
许慎一生高寿,晚年就在家乡附近授经教书,过着平和,宁静的日子。朝庭呢,也给了这位功勋卓著的老人精神上的慰藉,物质上的奖赏。
史书记载,许慎一生“性纯笃”,好品性帮了他的忙。终其一生,无忧无难,寿终正寝。再看看和他几乎同时代的那些大家吧,则没这么幸运了。闭门潜思作《论衡》的王充,晚年凄凉孤苦;著《白虎通义》的班固,屈死狱中;四大发明之一的大发明家蔡伦,被逼自杀而亡;他的恩师贾逵呢,纯粹是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
五
天赋使命于许慎,历史给予许慎和许慎的《说文解字》也以极高的评价:
《说文解字》创造了字典式的体例,堪称字典的鼻祖。
《说文解字》总结小篆线条的规律,保存古文、籀文玫小篆的原来面貌。
《说文解字》创造了“六书”定义,把“六书”具体化,因而保存了研究汉字发展历史和规律的资料。
《说文解字》通过小篆形体的分析,说明造字的本义,不但成为古汉语语音的词汇宝库,且保存了有关古代历史、文献、社会文化、经济的原始资料。
30年前,中国语法学会在洛阳市图书馆广场塑造了许慎雕像。这位古代的大学问家,手拿《说文》书卷,宽衣博带,面目端庄,目光凝重,仿佛仍孜孜不倦地向世人解说古经文。每当我走过图书馆,望着那尊高大的石雕像,总要向那位伟大的灵魂投入庄严的敬意,总会想起后世对他的评价:“可比孔子,可比周公”,“百世之师”,“儒林所宗”。
今天的人们看不见许慎。奇怪的是,许慎并没走远,不是吗?翻开《辞海》,有许慎的声音,打开《汉语词典》,有许慎的音容笑貌,这位伟大的文化先祖,常常与我们相伴左右,时时关注着中华文化前进的方向。